在李旭晖的记忆里,贺学友升主管后一度没完全理解主管的角色。“干主管的时候,还想当明星,绝对带不好团队。主管是教练,要把舞台让给下面的人,否则你的销售员就不会成长了。”俞朝翎认为主管的工作内容可划分为陪访Close单、演练话术、解决员工心理问题这三项。 而东莞又确实难做。该地以外贸渠道颇为健全的港商、台商为多。它们的保安训练有素,让销售员见到客户便困难重重。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老板的手机号,j2直播,贺学友发现他们也经常不在国内。东莞当年的治安欠佳,贺学友的两名销售员都遭到过抢劫。 销售员活不下去,贺学友的境况也很惨淡。他月工资大约为3500元,每个月却需要还近1.5万元的房贷、车贷。无奈之下,他只好借钱度日。看不到出头天导致东莞的销售员流动性颇高,而这更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能力的积累。贺学友试图开发东莞本地企业,可它们多为OEM工厂,外贸需求实在不大。贺也只好等着港商、台商回到东莞时再有所行动。 如果此前的销售员生涯堪称贺学友职场顶点的话,现在这段主管岁月无疑是其人生低谷。邵军望说,东莞就是贺学友这个中供系的传奇“蜕变”的地方。 贺想放弃。他对当时的广东大区总经理应勇说自己想回杭州做主管,哪怕做销售员也可以。 应勇并不知道贺学友处境的所有细节,但他知道贺的状态很糟糕。他对贺学友说:你已经证明过了你是最棒的销售员,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去证明什么。你想想当初来阿里要什么? 贺回道:学管理。 应说:你学到了吗?学到了,你再回去。困难是暂时的,一定会过去。 贺只得接着苦熬下去。像贺学友这样在管理路上不顺利的Top Sales大有人在。有一天,马云对黄榕光说:老黄,你还在做销售?那时黄榕光带过的人中都有当经理的了。1966年出生的黄受到刺激,决定升主管。 主管属于业务型管理岗位,对管理能力要求并不高。遗憾的是,黄基本没有管理能力。他带10个人的总业绩还不如他自己当销售员多。一年后,他又被降为销售员。黄榕光当官失败的故事成为阿里巴巴集团设立M、P两条干部升迁序列的导火索之一:可能他就是一个好销售员,为什么不尊重这一点呢? 折戟的原因中,王刚与众不同。汕头比东莞强,王也有管理能力。他的问题是,销售生涯将其性格中自由的那一面放大为散漫和狂妄。开会时点名,李琪会发现王刚缺席。对逻辑性极强的李琪而言,王刚的这种异类表现无益于建设一支铁军。何况王刚并未拿出压倒性的实力证明自己。王刚团队在汕头的业绩只是还好而已。 2003年6月,罗建陆即升任区域经理,其后历任杭州、江苏、青岛、福建等地区。王刚在汕头当主管。2004年,陈国环升任区域经理。王刚在杭州当主管。王带过的销售员扬子江都升为区域经理了,王刚还是在当主管。他的内心不无崩溃之感。
找不到新图了。旧图顶一顶。图片来自互联网。 王刚对《重读》(zhongduchongdu)回忆那两年的郁闷心境,“每次升上去一个人,肯定有朋友来安慰我,说下一个升的人就是我了。结果不是。又晋升一个,又不是我。每一次都很痛苦。”不过由于团队的业绩还行,王刚的收入只是略低于销售员时期。在中供,主管一般会带不超过10个组员,销售员的提成收入中有3-5%属于主管。主管的收入高于大多数销售员,但低于Top sales。 李琪并未与王刚讨论过其升职问题。王猜李琪应该不太喜欢自己,“我估计是散漫。自我约束不强,对我不相信”。但他很喜欢李琪这个人,“好玩。很正。这个人(价值观)很正。”与马云的关系的一步步熟稔对王刚的处境并无帮助。 对王刚而言,主管生涯等于在低谷中韬光养晦,“我觉得管理上的道理悟的不少。可能会让我沉得住气。压一压。否则太顺了。”王一直保持着看书的习惯。他不看成功学,嫌弃陈安之编著的写法,“陈安之能写360条成功法则,我就能写685条,他不一定比我写得多。”王追求系统化的思维图谱,从大学时他便喜欢彼得·圣吉,“简简几条,就把最复杂的道理讲的超级清楚。看到事情动态背后的复杂,看到连锁反应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看到很多貌似不相关的联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