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问题,我想举个例子。2016年我们报道了围绕纽约地铁线路设计引起的激烈争辩,一位读者通过发表评论讽刺我们:你们难道就没想到放一个简单的设计图么?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报道舞蹈和艺术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和评论家仅仅能够通过视频和照片进行报道,他们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直观感受,而我们最新的内容管理系统Scoop可以通过文字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我们研发的Scoop系统之中全新的故事编辑工具Oak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出来的。)这个系统也适用于批评家的评论,我们的体育记者也可以将精彩的比赛跃然纸上,以及我们的外国记者也通过文字来传达一种当地的直观感受。 记者、编辑和批评家都在期待着这个系统的研究进展,我们也需要打磨我们的系统并不断改善。当你知道仅仅通过文字也可以让文字变得精彩绝伦,你可能会有些许兴奋,但是反过来想你也有可能无法从文字之中获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扩充《纽约时报》团队中文专家以及领导的数量。 与负责我们故事报道的摄影师、摄像师以及文字编辑的关系,我们也要处理好。他们在整个报道过程之中是主要角色而非次要角色。因为行业领先的杂志形象都是靠着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树立的。 基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卓越表现,创造更加直观的报道将会成为我们新的契机。
我们的书面作品也应该用更加数字化文字的方式来展现
每日简报是《纽约时报》近年来推出的最成功的产品之一,订阅者也好,非订阅者也罢,每日简报都有一个极大的忠实读者群。同时,他们也加大《纽约时报》在新闻方面的投资。每日简报其实就是数字化日报的最好体现:他们使用现有的技术和对总体的判断,结合一种手段与读者群体的生活进行预测并匹配,再将世界传递给他们。我们需要更多像简报那样的创新。 我们有十多个专门为打印版设计的版本,但是对于电子版我们准备的还不够充分。我们需要像《纽约时报》那样能通过故事、电子邮件订阅的新闻、预警、问答、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发明,能够不断启发读者进行思考的新闻形式。 这些形式不仅仅应该迎合我们读者的习惯,更应该鼓励我们的记者们使用更直观的语言和风格进行报道,而非只知道宣读官样文章。我们的记者在社交媒体、电视和广播领域对于这种风格非常受用,因为这种风格和互联网的语言基本一致。这种语言风格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传达现时代的“独特性”,而且能很清楚的让读者们了解到他们在与专家们一道实时发回报道。然而在我们的自己的报道中,我们依旧不能很经常的使用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当我们采取这种报道形式的时候,整个新闻就会掺杂了太多记者的主观看法。《纽约时报》正在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第一人称进行报道。但是很明确的是,文章的写作也不能完全是第一人称,这样会有失偏颇。 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发展新特质的瓶颈,即使解决方案早就已经有了,互动性新闻的推动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正式新闻报道应该是以一种接近事情真相的方式来进行报道。” 《纽约时报》在采用更丰富、更加数字化的新闻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方面的进展则更加明显。但是整体的速度都应该加快,而且应该有更多的记者参与创作和发布过程中。《纽约时报》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开创了用台式计算机传递新闻的崭新形式。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新闻方式 我们以大量打印为中心的策略虽然非常成功,但是这也使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有效且成功的数字存储,而且无法通过特色内容吸引新的读者。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在《纽约时报》能够与别家竞争的领域进行小规模大数据的尝试,正如我们在Cooking and Watching中的尝试一样。 《纽约时报》现在的特色战略可以追溯到1970年的开放新板块的尝试,这些新的板块背后的推动力是为了吸引新的广告商,就像Living and Home。我们能够吸引读者主要是因为我们可以为读者们提供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的建议。这个天才般的尝试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