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国道就像鱼骨头的“脊柱”,投送包裹的村子一般分布在国道两侧的山沟里,进村的路便像一根根从“脊柱”分叉出去的鱼刺。无论是京东还是顺丰的快递员们都习惯将村子称为“沟”,大的“沟”有上百户人家、完整的乡镇级行政机构,小的“沟”可能只是一户在河边挖石材、种经济林、开养鸡场的人家,浅的“沟”可能就在国道边或下道3、5公里,深的“沟”可能要开车走上十多公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有些“沟”甚至是一些临时的施工指挥部,在过去两年111国道修建隧道的时候,张书华甚至还给工地上的工人派过快递,包裹直接送到隧道口的工地。 每天清晨6点半,“一传”(第一班)的货车会将1000件左右的包裹准时送达配送站,张书华与同事们一起卸车、验货、分拣、装车,在9点开车出发前,猫着腰拿着POS机扫码似乎是他固定的姿势。他的微面是长安的产品里最便宜的一款,挂着老家张家口的车牌,只能在北京的六环外开。两年多的超负荷使用让这台微面车况堪忧,车内车外都落满了灰尘,车厢里也只留了一排座椅好方便装货,怠速时车子抖得厉害,“总是着不住火(熄火)”。 一般早上10点,张书华的车会到达长哨营的镇子,第一单包裹是件衣服,收件的大姐让他把车开到邮局,张书华下车后习惯一路小跑,大姐拆了衣服捻了下料子,就以“太薄”为由拒收了。 虽然“开门不红”,但后面还算顺利,张书华开着微面,在镇子正在修下水道的主干道上蝴蝶穿花一样前进、倒车、掉头,躲避着隔离桩、沟渠、架线的梯子、村民铺在路上晾晒的葵花籽,将一件件快递送到卫生院、司法所、学校、加油站——几乎没有一个收件人是跟地址对应的,但张书华说,他一般都知道他们这个点钟会在什么地方,送了两年多,太熟悉了。 送完第一站,时间差不多用掉了1个小时,剩余的路程,张书华开着车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生鲜要在12点前送到签单,“211”快递要在下午2点前送到客户的手上,“华北区”的包裹则要求3点前派送完毕——等待着客户出来取件的时候,他就抓紧弯腰伏在方向盘或后排座上抓紧拿POS机做结算单,偶然又会看到一个包裹上的地址单,紧张地问:“金华是什么地方啊?是华北吗?” 平时一天,张书华要运送200件左右的快递,还要收取几件用户的退货。送到最北边的“沟”时一般都要晚上7点左右,返回到配送站,最早也要晚上8点半左右。当最后一件包裹交到用户手里后,张书华紧张一天的身体终于松弛下来,腰酸背痛的感觉“一下全出来了”。收车时,他会照惯例拍一张仪表盘里程表的数字,再与早上的里程数相减,好填燃油补贴的单子。 手机的计算器显示,这一天他派送完161单货物之后,车子整整跑了274公里。 山城唯一红衣女快递 6点钟,重庆淅淅沥沥的雨滴声正在温声细语地叫醒这个慵懒的城市。街道两旁昏暗的灯光照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零星卖早点的小贩开始出现在路边. 在沙坪坝一个老楼区的出租屋内,44岁的杨太珍被准时的闹钟叫醒。通常她会按掉第一声,在床上多赖5分钟。最近几天阴雨不断,温度骤降,能在温暖的被窝里多睡几分钟,对她来说“特别奢侈”,因为一旦睁开眼睛,一直到晚上12点,就再没有机会躺在床上休息。 5分钟后,杨太珍从床上爬起来,从冰箱里拿出前一天的剩饭简单加热一下,叫醒同是快递员的丈夫曹昌全,两口子匆匆吃几口饭,洗漱后,便一同下楼,前往配送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5年前,京东刚刚在重庆设立配送站,在江苏服装厂打工的曹昌全便返回重庆,成为了第一批配送员。随后陪孩子回老家四川隆昌县读书的杨太珍也冒出去京东送快递的念头。 “快递员不愿意招女性,太辛苦,怕抗不下来。”曹昌全回忆。但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曹昌全三番几次和领导申请,“那会儿小孩子要上学,我们两家,有两个老人摊在床上,哪里都需要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