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能够引进的外资片是非常有限的,原来是十几部,后来增加到20多部,然后会有3D电影,大概还有十几部,然后还有一些合作片。总共体量不多,去年300多部院线上映的电影中这类的外资片就是三四十部的样子,但是这三四十部电影占到中国电影票房的接近40%以上。 十分之一外国人的电影,占到我们电影票房一半的体量,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从强势向弱势输出的,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输出。 国的网络文学其实在海外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了,所以在海外有数百个网站来翻译中国比较热门的网络文学,就像武侠世界这样的我们都在关注。我们最近投了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刚刚评选的索尼中国之星的十佳项目,我们认为它会借助索尼的全球性的发行平台和网络,能够实现中国文化、中国IP、中国内容的一个全球化分发和部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2、什么样的公司能获得投资? 熊岳达:特别感谢王晟,他归结从产品、资源、文化,尤其是文化真的特别有启发,我们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看同事也有来自美国的,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其实他整个文化的输出,对于他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带来特别大的推动作用。好莱坞的大片实际上把美国的品牌在全世界树立起来。所以文化出海不仅是对于一个产品和服务,可能对于整个国家里面的所有的创业公司,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树立品牌的过程。 大家有一些共识,因为共识我觉得基本上第一点就是针对工具或者产品,尤其是硬件的出海大家都认为是可行的,无论是高的发达国家或者是低的国家。另外一点,我们看到针对服务或者移动互联网的具有运营功能的产品,大家会看到既有机遇,中国的市场在移动互联网可能领先于印度,或者东南亚,或者南美国家几年时间。所以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窗口期,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文化的差异,整个运营的差异,品牌的差异。 我想三位投资人你们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针对这种能够把商业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验证的产品和服务,推到跟我们稍微有一些时间差的市场你们会不会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你们才会投?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的公司进入这些市场的时候,你们觉得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你们是可能会愿意去投资的? 李剑威:之前投过一些出海的项目,但是我在这方面并不是专家,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从我们看到过去的硬件,包括工具软件,这些公司出海的整个过程来看的话,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我不知道谁说过一句话,只有本地的才是全球的,或者说一个公司要把自己的产品推到一个跟你文化有差异的地方,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理解当地的具体环境、文化背景,还有相关的一些周边的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比如说刚才讲到的印尼的滴滴就不是出租车。这些情况我觉得在北京是不可能知道的,为什么比如说滴滴在海外也是通过投资,因为当地的环境中国的公司是不知道的,很可能很多运营成分比较重的应用或者是服务就只有本地人能做,这个时候其实输出资金或者参股,或者输出经验,没准比直接冲过去派一个中国团队去做要好得多,所以这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另外一点,我们看到有些硬件公司在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过程里面也会碰到问题。原来我们在中国讲性价比,但是在北美就不太那么讲性价比,他们可能更希望有品牌调性,当然当地的消费者也是分层的,也有讲性价比的,这个时候你怎么去突出我们自己品牌的味道,形成一个不只是说纯粹价格竞争,而是在性感上能吸引到当地的消费者,形成一个让人尊重的品牌,我们很多公司还在摸索的过程中,过去几年也有进步。但是我觉得只有你充分的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基础设施,和各种的环境,我觉得才有机会有把握可以在出海这个点上获得成功。至于很多工具类的应用的话,我们看到比较典型的就是既能发挥中国研发的优势,迭代速度快,在应用上又充分利用懂当地文化的人。对这类的项目,我相信很多投资人会非常感兴趣的。 熊岳达:谢谢剑威,讲得非常好,谈到了出海其实是国际化的过程,但又涉及到怎么样把这个业务本地化,本地化的过程中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敬畏之心,其实就是对于本地的文化和习惯的尊重的考量。这是非常好的从投资人的视角里看我们出海项目。田江川怎么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