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岳达:在现在的时点上我们经常讲,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下半场,在谈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里面,直播,实际上已经讲到在全球来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全球领先了。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街边甚至可以看到乞丐已经用二维码收零钱了,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复制到中国,现在谈的是怎么样把中国的东西复制到全世界。 对于中国的公司能去做国际化,请三位分享一下机会和风险在哪些方面? 李剑威:我现在还是真格的投资合伙人,但同时我也做了真诚基金,因为这是徐老师、王老师支持做的成长期的基金。 中国公司往外走,其实我觉得很明显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我们在美国也投了很多的公司,我们也看到很多巨头公司走出去,包括创业公司走出去。 这里面可能要分不同的创业性质来看,不同的公司其实不太一样。很多公司早就走出去了,比如华为等消费电子公司、手机厂商,他们在国外的销量很大。 所以硬件在中国创业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因为供应链、定价、工程师的资源,都比美国的同行可能要快挺多的,所以我们当时在想差不多在2014年的时候非常多的消费电子的品类,可能几年之后,比如说现在,很多中国公司都数一数二了,无论是平衡车还是手环,今年一季度华米已经超过了苹果,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公司。在很多小的品类,中国公司的机会还是蛮大的。我觉得这个趋势会延续。 单车也是中国创业公司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把自行车这个行业从原来的卖硬件,一辆一辆卖,变成了一种服务。所以我是感觉在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工具类的创新上面,我觉得中国的优势也是比较大的。 之前我跟AWS的同事沟通也蛮多的,了解到其实很多的工具类的应用,包括已经上市的很大的像猎豹这样的,还有创业公司,在美国都非常火。最近我也知道中国的有些一线基金也投资了一些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但其实这个团队都在北京。所以工具类的应用中国公司也蛮好的。 比较复杂的需要理解当地文化背景的一些应用,可能中国公司还是有挑战,无论是社交还是其他的更深度的方面。另外一个我觉得挑战比较大的是我们对于品牌的理解,对于传播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理解,在很多地区可能还是不够深的。那我们的创业公司在外部环境比较类似于中国的环境,比如说像印度,发展就可能比较好,很多硬件在印度卖得非常好。但比如说相对环境不太一样的,像日本、美国,我们投资的一些公司碰到的困难就比较大。因为确实有传播和品牌定位上的一些差距。这个时候怎么去解决,我相信这是很多想全球化的中国创业企业接下来要面临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你怎么在品牌,怎么在定位上能够适应相对发达国家的市场的要求,然后把自己的毛利提高,包括组建当地的团队,让你的欧美团队是欧美人来主导,而不是说全部都是中国人。这点是挑战。 熊岳达:谢谢李剑威,我觉得李剑威讲得非常好,他刚刚提到了针对硬件、工具类的产品,其实已经有些全球化的机会。但是对于一些服务类的,我们要怎么样去处理文化还有品牌方面的一些因素,能够在国际化方面做得更好。田江川也是考察过很多国际化市场的公司,我听说甚至有做非洲市场的公司都看过,你对于整个中国的创业公司的国际化和挑战怎么看? 田江川:因为我们是特别早期的基金,跟英诺覆盖的阶段差不多。有些领域是很多早期基金没有办法涉足的,特别是直播起来的时候,基本上早期基金都没有碰到直播类的项目,因为很多都是内部孵化的,很多被上市公司直接参股。 我们发现出海这个环节,很多市场上的基金不看出海类的项目,其次就是说出海类的风口今年是特别大的风口,但很多出海类的项目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很多出海类的项目它的估值相对比较低,适合早期基金,可以有机会在很早期的时候参与,这是出海项目目前的特征。 像我们看到很多的非洲的项目,我们也做了考察。其实是一个像非洲类似支付宝的项目,目前的估值非常低,而且也有非常好的流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