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种“不连续感”越来越强烈,角色一时分辨不清,而过去某个时间点的角色清晰,可又不可能复制当时的环境,人们就趋向于在主观上“回归曾经”。 比如:True Wetsuits品牌创意-穿着西服去冲浪:回到曾经那个无忧无虑冲浪的年代 (3)想要模拟专家身份-受制于专业知识 绝大多数人无法短时间理解一件事背后的科学涵义,但可以迅速获得了解它们的体验。 比如,看这两种解释: “减肥就是减脂肪,所以要控制饮食,多吃香蕉、猕猴桃、火龙果、牛油果等水果。” “肥胖是体内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通常由于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减肥的本质是提高基础代谢量,肌肉组织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余的糖只能用来供能,而无法转变为脂肪而贮存。同时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多,体内的甘油三酯细胞缩小,因此减少了它的形成和蓄积。”但如果长期控制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就大了,由于长期碳水摄入不足,蛋白质过高,你的体能,精神状况会受到严重影响,四肢乏力,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会出现异味,口臭等等,严重者会昏迷,这都是由于“酮症”造成的,即甘油三酯不完全分解所造成的病症。” 普通大众学识不高,没有能力研究透彻,但又想表现得很懂行,给别人建议,那么哪种解释可以迅速满足这种需求呢? 当然是第一种。 吃什么有利减肥或是有利健康,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你只需要认识这几种水果。 而如果洞悉成因,你至少要了解生物化学、人体内分泌系统、什么是细胞、什么是能量转化,解释成本实在太高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需要系统科学的理解,第一种解释已经可以给人带来“专业人士”的体验了。 而你想要了解战略,又不想了解什么是斯坦纳战略规划模型; 想要掌握运营关键要素,又学不来什么是同边网络效应; 想要理解心理学,看透人性,又管不了什么是趋近型调节聚焦; 而当你看到诸如此类的话题,“了解这几条,你就可以走上巅峰”,收获自己也可以成为专家的体验。 比如: 《靠这5个关键词在品牌上一路狂奔》 《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10要》 《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的5个特质》 所以,当你想要影响用户感知的时候,先想一想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体验,而你提供什么类型的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思想浸入式的体验。 4.调节适应平衡 研究发现,人类每隔一端时间就会重新调整对刺激的适应性(Stimulus adaptation)。这种心理结构与进化相关,远古时代人类随时面临生存危险,比如被野兽吃掉,被黑暗惊吓,被恶劣天气毁灭,如果因为一点点潜在危险就被吓破胆,那么就无法生存,因此就需要不断增强对各种刺激提高适应性,甚至在不那么必要的时候,主动寻求刺激,已让自己保持兴奋状态,当风险真的来临时,也就不会那么不知所措。 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把这种基因遗留下来,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喜欢看恐怖片、喜欢极限刺激的运动、喜欢赌博式的生活…… 很多原本可以刺激我们感官的事情,随着适应性的增强,也变得非常无感。 比如: 以前迟到的美味,现在吃再多也不觉得好吃了; 从前看某些反转剧情的电影很受用,现在这类剧情再也不觉得好了; 过去跟朋友high,玩的那些游戏,现在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而绝大多数的品牌策略,都忽略了人们对刺激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纵然单一的套路效果日渐衰微,但仍然被争相效仿: 下载租车APP,首单免费,送礼物; 绑定成为会员,给予丰厚补贴; 评论转发产品,发红包… 那么如何破解呢?很简单,提供物质以外的感知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利用自控失衡,利用社交失衡,利用信息体验失衡等,重新刺激人们的知觉,激活竞争对手忽略的人们的感知诉求,从而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和品牌资产。 结语 很多品牌课,都在教追求产品的“绝对价值”,却经常忘了,其实对价值的评价本身是主观的,但不代表不可设计。 事实上,人们使用任何产品以求满意,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感知的平衡。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平衡”是用户自己调节的结果,品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关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