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这一块我们是有感觉的,这个感觉来自我,以及经纬的一小撮人。我们每年干的事情,包括公号、内容、视频产出、七八次经纬出行、一年一次大型活动、经纬chuang大会,无数线下活动,还有经纬内部的人文投资。 36氪:人文投资这块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颖:我们内部叫人文投资,或者说叫消费升级里面的精神升级。这类东西需要时间成长但有很大空间,同时它还能带来影响力,并且我喜欢。 像新世相、公路商店、班夫山地电影节这类项目,商业上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去耕耘,但反过来说他们的成长能影响更多的人,这些我个人都参与了。 36氪:你在乎人文类项目的商业化吗? 张颖:非常在乎。我举个例子,4、5年前我投了一席,我投的时候它刚做了第一个show,但定位很清晰,他们就是要做中国的TED。现在他们在腾讯短视频类累计播放量排前三,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人物的拿捏。发掘各行各业里有趣的人,而不只是商人和明星,挖到这些人还只是第一步,具体怎么把脚本安排好,怎么去体现这些人unique的一面,怎么站在台上更立体、放到视频上有访问量,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 再说新世相,我们刚投的时候它还没做过一场活动,那些活动的延展、叠加、形成IP、拍网剧,就更没有了。但我觉得张伟这个人不只是文艺,他有组织大型创意活动的能力,这些活动又能一次性带给他十几万、几十万的粉丝,他的商业思维越来越成熟。 公路商店也很简单,它定位是年轻人亚文化,这些人是中国的未来,这个非主流群体会越来越主流。你要把这个人群切住,内容必须非常彻底到位,不痛不痒无法打动他们。像公路商店风格就非常鲜明,什么北京的老外vs上海的老外,在飞机上吃小龙虾这些选题,不喜欢的人觉得非常无聊,喜欢的会非常喜欢。康阳(公路商店CEO)这个人蛮有商业头脑的,大的东西拎得清。 有些人沉迷于自己的文艺,沉迷于持续产生优质内容,意识不到自己零商业判断,不能把握大事情,这种人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好媒体人而不是好的创始人。我相信张伟和康阳都是有可能大成的人。 36氪:看来做内容一直是你的兴趣。聊聊经纬创投这个公众号吧,它现在有多少粉丝了? 张颖:今天我们有50万粉丝,现在公号粉丝增长比以前难多了,但无所谓我们会坚持死磕。我们提供更多有用、有趣、多元的内容,这个号有一天到150万+读者,我一点也不会吃惊。 36氪:时机是不是经纬公号成功的关键原因? 张颖:我们2014年开的公号,其实已经晚了一年。10月我们发了那封信(注:指《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有了第一个10万+,我意识到公号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当然现在我们也有足够的敏感和创新,找到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好的内容和方式延展影响力。 36氪:其他机构后来也在做公号、写文章,他们有没有可能后来居上? 张颖:我不关注。因为我们是No.1,我鼓励任何一个机构来超越我们。我们在创业者心里面的酷,没人能超越。Nike和苹果每年花几十亿在中国持续打广告,为什么呢?因为影响力是个持续的东西,需要多方努力去叠增。而且外界看到我们做的这些其实只是我们(实际做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别人学的时候,我们早就在做更有意思的事了。 36氪:透露一些。 张颖:比如今年3月我们成立了经纬出行。过去两年多,经纬带CEO们出行了七八趟,包括冰岛、火人节、摩洛哥、贝加尔湖,还有我们刚刚带十几个CEO去的堪察加。这次堪察加我再一次体会到,这件事太适合我了,没有人会比经纬做得更好。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第一,我喜欢看世界。第二,尝试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这个东西对我根本没有压力。我带15-20个CEO出去5到7天,每天跟他们有质量的交流,等于我开了15到20个会,移动的董事会。跟CEO一对一的深入讨论,很多东西聊清楚了。像瓜子的投资就是在我们去俄罗斯时搞定的。加上CEO们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但没有耽误时间,反而省出来很多时间,同时我又在看世界。他们白天骑越野车,我骑摩托车,晚上他们打牌,我就给他们提供茶水、聊天、我看书看纪录片。 36氪:你不参与打牌? 张颖:我不打牌,因为我每天都在厮杀博弈,我需要把运气都留在投资上。 同行与敌人 -我需要敌人,来刺激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不是一个没有情商的人,如果我没有,是我当时选择不要情商 36氪:今年是经纬成立第10年,最大的成功是不是还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张颖:100%。没有大趋势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36氪: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被认为正在过去,经纬对此有没有系统性焦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