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会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剂春药吗?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为130万人,预计到2017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将突破400万,增长率为269.2%。 这与刚步入市场时的共享单车相近,2015年共享单车整体用户数量为245万人,后以迅猛之势不断占领市场。而后浪者共享雨伞,也在奋起比拼,如今国内玩家十余个,主要阵地集中在深圳、上海。 一直以来,雨伞都是一个巨大刚需,一到下雨天小贩们就抢先守在地铁口贩卖雨伞。有媒体报道,atv,小贩们雨伞进货价不到5元,正常一把伞卖15元。尤其是在火车站地铁口蹲守的小贩,一晚一个小时甚至可以赚到2000块,简直暴利。 从近半年的阿里指数上看,今年2月初开始,雨伞的采购量逐步上升,需求也不断被刺激。作为一个占据全国雨伞行业80%市场份额的品牌,天堂伞一年销售额高达20亿元,可见需求之大。 阿里一年的采购指数 而国外早已有人窥见其商机。 据媒体报道,温哥华一家公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自动化伞式共享服务,会员外出时可以借用,这是共享雨伞的萌芽阶段。不久,岛国在各大公共场所也为市民提供了共享雨伞,主要放置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如车站、商场、公交等,方便市民的出行。 国外在不断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尤其加拿大、瑞典、挪威显著。作为代表品牌,“UmbraCity”是目前实施比较成功的,它占据了加拿大主要的大学市场份额,和大学的校园卡打通,用户刷卡即可借伞,还伞也是通过设备自动归还,极其方便。 作为先行者,“UmbraCity”向市场证明了共享雨伞发展的可能性。而反观发展缓慢的中国,如今仍是一片蓝海,消费习惯有待培养,共享雨伞也迎来一场市场对它的检验。 首先,中国的降水城市仍旧占据大多数。如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区,据统计,2016年中国45座主要城市,10mm以上降雨的天数超过50天,深圳的降雨天数则为136天,广州为143天。 其中,降雨最大的城市,atv,一年的2/3都在下雨。作为我国最有名的雨城,雅安全年有230-260天都在下雨,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毫米—2200毫米。 看似低频,设想一个城市近半年时间都在下雨,且使用率高达300%,算一笔账,保守估计市场投放量100万把,一把伞带来2个用户,那总共带来200万用户,用户每月使用一次,单次使用费用1元/次的话,那么月收益就是200万,年收益就是2400万。 光是布局中国的一小片城市,便可以分羹不少。从使用需求、使用频次、使用习惯、降雨城市这些方面来看,共享雨伞不见得会是伪需求,或许它会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剂春药,只是还需要时间来见证。 3 共享雨伞能否诞生下一个共享单车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单从市场规模、体量的角度而言,共享雨伞目前的市场大小相比共享单车市场仍相差不少量级,但其增长动力十足,尤其是通过再分配增加产品周期,同时对用户劳动力的自我解放,其增量想象空间巨大。 虽然,我们用以上篇幅论证了共享雨伞的规模和潜力,可市场存在往往并不一定代表着这个行业里就会有垄断的寡头产生——也有很多市场巨大的行业,例如中式餐饮行业,会由于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属性导致其行业无法产生巨头。 那么,共享雨伞究竟能不能诞生下一个共享单车?这个市场最终将是分散还是集中?最后会不会有“赢者通吃”的垄断局面产生呢? 通过分析推论,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和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相关: a) 供应链(即雨伞体验是否好背后的核心决定要素) 要打造像共享单车一样火热的出行工具,产品的使用频次是否重要?非常重要。使用频次决定了市场份额,它是资本的投资标准之一。 但和使用频次相比,我们认为供应链才是共享雨伞稳定的真正壁垒。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