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杂志的公众号没人看,花钱追大V的人却不少。 吴晓波频道刚刚融资了1.6亿,估值20亿。这不是很有水分的。他没有公布去年的收入,现在他的公号上共有220多万粉丝,开奖,大约是我的100倍:D,他还有个语音版本,但要收费,大致是看文字免费,属于搞流量的,听声音收费,属于创收的,一年180元,这样的人共有10万,一年光这个地方的收入就有近2000万,他还有可能迅速增长,也有可能玩出许多新花样。 我也关注了一些杂志的公众号,一般阅读量都在几千,甚至几百。《哈佛商业评论》这种大牌杂志头条文章的阅读量也就是两三万。 说起互联网的颠覆,没有哪个行业比纸媒更倒霉的。然而,纸媒出去创业、写公号的人发财的还不少,他们以前在杂志也是奋力拼搏的。那么,不合常理的问题出来了,军队干不过士兵,组织不及个人,子集大于集合。这TMD完全不符合数学原理!为毛? 一 虽然我不是媒体圈的,也给杂志之类的写稿,知道杂志的稿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对自己的稿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就更清楚的。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杂志是群策群力,精心编排。个人则随性而写,有时欠缺周祥。给杂志写篇稿子三番五次的修改,个人写博客连错字都懒得检查。当然,那些把公号当生意经营的人也很认真。个人的公号做大了,自然也有团队打理。 但是! 就算是团队打理出来的公号,还是有浓重的个人色彩。粉丝给吴晓波频道交钱,是冲着吴晓波个人,跟他背后的团队没有多大关系。听罗胖瞎侃,听的罗振宇个人而不是他的团队策划整出来的东西。 传统杂志、报纸走得都是工业化理性思维,纽约时报牛逼是因为他的主编牛逼吗?显然不是。每个媒体都是塑造媒体本身的,牛逼的个人顶多是个配角。 现在还有一些新互联网媒体,还是费劲巴拉的按着传统纸媒的方式做精彩的内容,这注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唐吉可德。 这样做是对的,IP这东西,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没有人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子集总小于集合,这是数学逻辑,错不了。就算是有非常牛逼的个人,他也必然在某个领域冥思苦想成了专家,一览众山小,这是可能的,这种情况要么著书立说,要么在大众根本不关心的专业领域深耕。但,所有的杂志、报纸,所有的媒体都不会定位于搞定高深问题。当然学术刊物除外。 然鹅,这个逆数学逻辑的事真的就发生了,而且,我看根本停不下来。 二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寻找人性上的原因,而这个原因非常隐秘。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新现象你想不通,找一些相近的行业看看就明白了,j2直播,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全新的,要么历史上有相似的东西,要么其它行业有类似的现象。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一条思维方式如果也成为你的思维习惯,你的视野会开阔很多! 与互联网大V相似的行业就是明星行业。 明星行业主要是娱乐圈、体育圈,传播方式是电影、电视和现场。 中国娱乐圈最近的事情让这个圈子的老板很苦恼,请明星拍电影、电视很花钱,很难挣钱。票房一天比一天水,电视现在连开机率都没有更别说收视率,而明星价码却噌噌的涨。 有人以为这是临时现象,其实是老常态。很多人不知道,好莱坞的电影厂也不挣钱,挣钱的是明星和拍动漫的。NBA球队根本不挣钱,不赔钱就不错了,这还是有“工资帽”的限制——球队不能给球员太多的钱。不然,NBA的球队都赔死了。 为什么这些行业的钱都跑到明星腰包里去了? 第一层的原因是溢价能力,明星有票房号召力,他一定会把他号召来的钱全部收走。在涉及明星行业的商业逻辑有很多反常现象。比如个人的侃价能力远大于组织,周杰伦是怎么把名声搞大的?当然是代言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啊,中国移动到处树牌子,打广告,其实也是给周杰伦打了广告。那么,周杰伦会给中国移动钱吗?当然是相反的。 那么,深思的你肯定要问,难道电视台、NBA、电影公司的老板都是傻逼吗?这种赔钱的买卖他干嘛要干?这是明星赚钱的第二重逻辑。 老板赚傻逼的吃瓜群众的钱。看看A股的估值就知道大概,群众认为它是朝阳产业,拿钱给他投票啊。电影公司的老板赚的比明星还多。 又有人说了,中国股市是例外,再说也有很多靠明星运作的组织不能上股市上骗钱啊?那他们咋玩?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有许多的原因,这些行业有许多衍生性的价值。它不像开饭馆的、卖衬衣只有直接挣钱一条路。至于每个老板是怎么想的,千奇百怪。 我们搞懂了过往明星行业的规则就搞懂了现在互联网上的大V问题。 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