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过大学附近的文印店,你或许会发现一个“秘密”:这些人讲话口音很像。难道是一个地方的老乡? 没错,他们都是湖南新化人。在40年里,这些人发展出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复印产业网络:复印店只是展现在明处的终端,暗处还有二手复印机国际贸易、办公耗材国内销售、维修等一个完整的链条。这是一门不易察觉的大生意。 2006-2007年,在读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冯军旗通过田野调查,走访了在京的“”新化复印大军”,写出了《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和《“新化”现象的形成》,还原了这门产业的崛起过程。 今天,我们就通过冯博士的论文,了解新化复印产业是如何开始的?其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产业生命史? 新化县是湖南省娄底市的一个下属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内山脉纵横,环境恶劣。2009年新化县人口130万,耕地面积72万亩,人均不到015亩。这种人多地少的刚性结构,使得新化县一直有“以技补农”的传统。 1960年,新化人易代兴、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获得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以此为开端,经过40多年的演化变迁,新化人发展出了遍布全国的复印产业经营网络,从业人员接近20万(2009年之前的数据),从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现象”。 1 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阶段 新化复印产业是从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开始的,最早的源头是易代育、易代兴兄弟。对于为什么在1960年跟随师傅外出跑江湖,易代兴说:“那时候因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读书了。1960年,吃不饱饭,我就跟哥哥,另外还有一个姓张的,出去跑江湖了,我们那时候搞什么呢?修钢板。” 正是在修钢板的过程中,新化复印产业诞生了,对此,易代兴说:“我们修第一台机械打字机的时候,是在涪陵人民银行。 我记得很简单的一个毛病,它有个夹子,你把它拧紧,往前移往后移,是定位器,它右边有个定位铃。定位铃不准的话,它已经到最后一个字了,它不响铃,它又打一个字,又打两个字,所以打文件就不整齐。我就坐在那看她打,就看出了问题。 我就说,同志,你们有没有开水,她说有啊。她给我倒开水时,我拿起起子摇了一下,是那个问题。她回来之后,我就给她说,我们是专门修打字机的,修钢板的同时也修打字机,不过我们修打字机是包修的,所以讲清楚,不管我什么时候修好,就45元。我就拿起起子东凑一下,西搞一下,这是耍花枪给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个地方移个位就行了。” 这以后,易代兴、易代育兄弟就把各个单位的坏打字机作为学习维修技术的途径和平台:“我记得潼南县一个学校,我们修不好,就跑了,但是那个打字机给了我机会,我们拿到旅社里边,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来回拆,来回装,我自己慢慢就懂了,这样到了雅安,我们就大张旗鼓地修了。” 2015年4月,邹联经(左)和徒弟邹联文在广州。邹联文是广州市竞天图文快印有限公司老板。(图片/潇湘晨报 向群摄) 新化复印产业的另一个元老是邹联经。邹联经是新化县洋溪镇寨边村人,其父亲解放前就出外维修钢笔,邹联经继承了这门手艺,并推陈出新,先后学会了修锁、修手电筒和修缝纫机等技术,atv,一直在湖南新化县及周边流动。 1970年,邹联经回到新化,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锡楚,就拜其为师,开奖,学习打字机维修技术。这是新化复印产业的重要转折点,因为这个产业后来在邹联经手中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整个社会结构是固化的,这样易代兴和邹联经都面临一个合法身份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私刻单位公章和伪造单位介绍信,这就使得他们获得较大经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体制性风险。 对于当时的私刻公章,伪造介绍信,易代兴说:“我记得很清楚,我那时伪造的是武昌红星文化厂,但那个时候也不懂什么叫办公设备,只知道这个跟文化有关,我自己伪造的公章,刻的。介绍信就写我厂为了支援外地,特派我厂技术人员×××到某地,维修打字机、油印机等。介绍信和公章都是自己刻的,开始用钢板刻,刻了用油印机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