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下雨天的频率不高,但并不影响雨伞的使用。如今雨伞兼具晴雨两用的功能,尤其在南方地区。比如在广州,有1/3的时候在下雨,2/3的时候是暴晒,人们对伞的依赖还是极强; 2) 使用频次高用户基数大,但也因此门槛低。而强供应链则能支撑起规模化的品牌,且供应链无法轻易模仿; 3) 和共享单车类似,共享雨伞从生产到送到用户手上,是一个配件变成出行工具的过程。共享雨伞经历了开布、拉边、裁布、印刷、合片、加锁等过程,雨伞的使用稳定性在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的。 生产主要流程: 开布 丝印 合片 换言之,只有稳定的后端供应链,才能成就面向用户时,稳定发挥的产品质量和体验。 那么,共享雨伞的供应链壁垒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产能优势可加速扩张 行业公开数据显示,魔力伞自主研发设备,每台终端设备成本约7000元,每把雨伞成本约30元;JJ伞的雨伞成本为30元;oto共享雨伞成本为15元;而共享e伞的伞成本加运营成本则高达90元。从雨伞硬件成本上看,oto共享雨伞成本比共享e伞的成本要低6倍,这意味着共享e伞造一把伞,oto可以造6把伞。 共享雨伞服务的本质是满足大众出行需求,而大众看重的除了无桩共享外,更看重的是能否随时随地有伞可用,这时候就看哪个品牌能更密集覆盖一座城市。当然,这还要看哪家品牌的产能更大、更快。 供应链产能方面,魔力伞的伞是由各生产厂家提供,共享e伞是由“深圳四野创投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据了解工厂仍未形成大规模。而oto目前是与中国第二大制伞品牌红叶伞合作,占据着行业极大的产能。春笋雨伞则是家族伞企,具备完善的产品研发和供应链体系。 目前来看,魔力伞、oto占据更大优势,可以更轻、更快的扩张,而共享e伞则是被重资产包袱拖累,且更多依赖资本的注入。 2) 上游需要把控品质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中小型制伞企业占到国内制伞企业总数量的90%。它们主要运用传统工艺,使用传统材料生产一般用途的晴雨伞,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销售手段普遍为低价倾销。 雨伞品质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对上游进行品质把控。 比如魔力伞,其功能与普通雨伞并无太大区别。但它在材质上与其他雨伞不同,伞面为纤维布料,伞柄是ABS柔软材质,伞骨由玻璃纤维制成,玻纤雨伞往往比传统铁质支撑要好,更加抗风,有着涂层伞面的雨伞防雨防晒功能更强,整体来说雨伞的坚固度和耐用性不赖。 如此一来,与各大伞厂合作质量有所把控,风险性降低,可控性更强。这对魔力伞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3) 技术模式决定了门槛高低 如今,市面上的共享雨伞主要有两种技术模式,伞架设备与锁。伞架设备则是以魔力伞为主的有桩雨伞,借助机器通过扫码来取伞。而锁则分两种,一种是智能锁、一种是机械锁,都是无桩使用。机械锁是以共享e伞为主的无桩雨伞,用户需要手动输入密码用伞,智能锁则是通过扫码支付便能开锁使用,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代表品牌。 技术成了玩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开销最大的部分。像魔力伞,一台伞架设备需要7000元,可以放置55把伞,不算重复使用,一把伞耗费的开发成本与运营成本共157元;而共享e伞的伞开发成本与运营成本也达到90元。玩家们耗尽心思在雨伞智能化上,以共享单车之原理在共享雨伞上注入,定位导航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也因此价格远远高于买一把伞的价格。 但技术仍未满足用户需求,不少用户吐槽现在的共享雨伞存在定位不准问题,再加上人工锁只要记住密码,就可以多次使用,存在巨大漏洞,长此下去并不利于企业实现盈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