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通过提供一种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由此触发买方一定的消费动机(Trigger),并产生购买行为(Behavior);在与产品接触前、过程中以及使用之后,产品可能给予用户不同性质的Reward;可能是“底层价值”,如:生理价值、安全价值、社交价值等;也可能是来自顶层价值,如移情、共鸣等;这些Reward都会不同程度地Repeat用户Behavior,即“业务驱动体验,体验迭代业务”。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怎样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触发用户的消费动机(Trigger),并使其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Behavior)呢? 这里面其实涉及了用户目标与业务目标如何匹配的问题,即我们应当通过业务分析与用户分析导出这样的匹配域,并进行相应的设计与校验/迭代,产出这样的产品/服务。 这里以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案例贯穿一下: 例:“我们需要为一个陌生社交平台设计一个关于’Video Clips’(简称“VC”)的功能”。 1.业务驱动体验 1.1 业务分析 产品目标 我们熟知自己产品当下的目标:提升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效率。 用户定位 目标用户:18-35岁有社交期望的白领/学生。 价值主张(VP) 思考:如何让18-35岁有社交期望的白领/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社交互动行为(提升社交连接率↑)。 出于社交领域的理解(一定的业务沉淀),我们认为:让用户在平台内享受到“爱转角美妙邂逅的社交期望”是实现我们产品目标的关键VP,即VP=爱转角美妙邂逅的“社交期望”。 价值主张表现 为了保证后期所设计方案不偏离主线,我们需要了解VP实现后的外显行为有哪些,便于我们对后期方案进行检查/验证。 当用户在社区内享受到“爱转角美妙邂逅的社交期望”,用户之间一定会产生更多的社交互动行为(VP表现)。 价值主张实现方式 这时我们试着将所要设计的需求内容与VP进行对接,即通过Video Clips可以让用户体验到爱转角美妙邂逅的社交期望。
图1 业务分析 1.2 用户分析 体验场景 思考: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可能体验我们的Video Clips呢? 依据社交APP行为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应用时间段以及相关访谈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具体的场景类型,如Kill times场景(Case:刷些东西磨磨时间)、休闲场景(Case:下班后,没啥事)、娱乐场景(Case:太无聊了,找些东西玩玩吧)、寂寞场景(Case:好孤独,想找个伴,想聊会儿天)。 用户诉求 思考:用户在这些体验场景下对于Video Clips会有哪些期望呢? 针对以上列举的体验场景对用户进行非结构式访谈(相比于结构式与半结构式,直播,非结构式访谈更容易挖掘用户的潜在想法)。在与几位用户用户聊天中,我们发现,用户对于Video Clips最直接的诉求就是:帮助我结识到命中的她/他;其次我们还发现这样诉求下还隐藏用户的潜在期望,即带着美好憧憬体验Video Clips,感受爱转角的美妙邂逅。 atv,体验迭代业务"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302/12262G1V_0.jpeg" /> 图2 用户分析 1.3 导出业务目标 思考:为实现价值主张这个总目标,会有哪些可执行的层级目标(这些可执行的层级目标即为业务目标)? 什么是爱转角美妙邂逅的社交期望(VP)?主要有两个场景:Context1—作为主动方,我能遇到心仪的她/他;Context2—作为被动方,我能Catch她/他的注意。 Context1-作为主动方,我能遇到心仪的她/他 寻友(Scenario)可以被拆解为3个Stages,即“找到”—“搭讪”—“IM”。 思考1:如何让用户找到心仪的她/他? 我们将这个问题拆解为两个场景,即主动寻找、被动寻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