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寻找意味着用户目标清晰,对于择友对象有着清晰的画像;即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好友画像标签便于用户快速定位到心仪的她(业务目标1)。 被动寻找意味着用户可能在忙其他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用户不Care心仪的她;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需要依据(或预判)用户的择友口味,依据心仪对象的社交行为动态(可能是刚回到APP/刚发完一个动态/找好友…)去触发Notification机制,如应用外通知(通知中心/状态栏/顶部横幅…)、应用内通知(嵌入式信息条/浮层/导航栏…)(业务目标2)。 思考2:找到之后如何搭讪,才能保证进入IM互动环节? 在社交行为研究中,我们发现造成陌生社交平台“租值耗散”的一个根源就是男性用户大量无脑式招呼(“嗨”、“哈喽”、“你好”…),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提升社区互动信噪比,进而提升互动效率(业务目标3) Context2-作为被动方,我如何能Catch到她/他的注意 被Care(Scenario)可以也可以被拆解为3个Stages,即“Make Video Clips”—“分发”—“收到互动”。 思考1:如何通过我的 “Video Clips”吸引到她/他? 在思考Video Clips形式过程中,我们明确自己的立场:VC的价值焦点在于“人”,即通过VC可以提升用户个人气质形象、突出用户社交优势等(业务目标4)。 思考2:分发是否会影响我们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收到互动的概率明显提升)? 仔细推演与权衡,我们认为分发给有价值的人,可以提升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率,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确立了分发阶段的目标(业务目标5)。 综上分析,我们对以上业务目标进行梳理: 1.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到心仪的她/他; 2.即使用户无暇产品时,产品也不放过一个适合用户的她/他; 3.提升社区互动信噪比; 4.通过VC提升用户个人气质形象、突出用户社交优势等; 5.VC的分发原则基于用户心仪画像匹配原则 1.4 设计方向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设计要素/策略实现上面的这些业务目标呢? 思考1:如何帮助我快速地定位到心仪的她/他呢? 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将用户画像像素画、标签化,具体来讲是依据用户的择友诉求,建立用户画像层次。 表1 择友画像
思考2:产品如何弥补用户无暇场景? 从触发源角度,以用户心仪画像为依据,如果心仪对象产生了一些社交行为(如:刚回到应用、刚发了一个状态、正在找她自己的心仪对象);从触发对象角度,如果用户不在应用内,可通过设计要素“通知中心”告知用户相关的信息,如果用户已在应用内,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条和心仪对象互动。 思考3:如何提升社区互动信噪比? 提高VC场景下的互动门槛,如“1毛钱搭讪”机制,即用户搭讪心仪对象时会转1毛钱给对方,1毛钱买不了亏,但或许可以买到一份“邂逅”;为了避免用户以为平台在想着法子赚钱,首次搭讪时,可以以模态窗口的形式说明这1毛钱的用途(撇清与1毛钱的利益关系)。 思考4:如何突出用户的社交优势并提升其个人气质形象? A1.为何要突出用户的社交优势? 社交互动发生之前,影响用户决策的正是受“猎奇心理”与“对方的社交优势”影响。 图3 社交互动影响因素 1.电台社交—“猎奇心理”主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