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价值主张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衡量设计方案是否遵循既定业务的判断基准为:1.VC的社交期望有没有明显提升;2.VC的使用Trigger有没有得到加强。结合GSM原则我们对以上两个目标进行层级化。 VC的社交期望 思考1:假如VC的社交期望有了明显提升,对于用户心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以非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交流(Q:在结识好友方面,你觉得一个好VC需要具备哪些品质),结合沟通内容,我们总结了4个层级: 1.社交期待:通过VC,能让我感觉有机会遇到心仪的她/他; 2.推荐质量:VC不是广告,希望是有用的; 3.分发效率:我可以轻松地定制寻找我喜欢她/他的VC; 4.互动效率:VC上的每次互动都是有回馈的 思考2:假如VC的使用Trigger有了明显提升,对于用户心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与前面一样,我们依然以非结构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交流(Q:在使用VC过程中,你觉得它应该具备哪些要求)。 1.个性化支持:VC可以更好地展现我的特质 2.愉悦性:它的整个使用过程是好玩的,我甚至可以留作纪念; 3.互动期待:我的VC能有效地Catch心仪她/他的注意; 4.简单的:希望VC的整个使用别太复杂 综上分析,我们建立了VC的评价层次,如下所示。 图5 VC评价层次 1.6 方案设计 结合具体的设计要素将7点设计方向进一步具象化,并得到如下所示的设计要点(不好意思,稍做了一下打码处理,你懂哒,嘿嘿…)。 图6 VC设计要点 结合这11个设计要点理出任务列表以及相应流程,通过低成本页面简图探索框架层要素,并确定信息架构内容,进行原型设计。 图7 方案设计 2.体验迭代业务 2.1 方案评估 依据建立的“评价层次”对原版VC与再设计VC进行量化比较,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 试验过程 邀请24位学生作为被试(男性12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1.75岁),选择该群体作为被试的主要是因为:该群体对于社交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前瞻性,且对于社交产品认知水平较高,对于社交产品用户体验较一般人更敏感,打分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所有被试都有2年以上陌生社交产品使用经验。 试验时让用户依据上阶段定义的指标问卷对“现有VC”和“再设计VC”进行评价,所有评价项目均采用7阶李克特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尺度7代表非常同意。 在评价“再设计VC”时,先通过“整个界面信息流”让用户对方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结合具体的界面细节对该方案进行具体的评价;由于实现被试对试验内容有着较高的理解力,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并未出现无法理解造成放弃的案例,但当用户可能会存在一些细节疑问,此时只需及时为用户提供客观解释即可。 图8 方案评估 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再设计版的“社交期望”品质有了显著的提升;在“VC使用Trigger”维度除了“简单的”略低于原版本,其他指标均有显著的提升。 图9 评估结果 3.小结 还是老规矩,以一副图对这次分享做一个提炼吧:
图10 用户体验策略模型 1.业务分析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