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电台社交模型:“用户—电台节目—潜在好友”;用户通过编辑交友信息(个人简介、交友宣言…),通过短信发给电台指定通讯号,主持人在电台节目上播报用户交友宣言和电话号码,潜在好友通过收音机获取对方交友信息,如果感兴趣,就记录下来,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互动,当然用户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获取其他人发布的交友信息。
图4 电台社交形态 在智能手机还未风靡时,如果有个电话/信息会非常激动,我们渴望与外界产生互动,此时猎奇心理占主导,即只要有个电话号码,就想试试,这份社交期望太强了,足以盖过社交优势;当然这个阶段的社交形态很质朴也很美好。 2.文字/图片社交—社交优势开始凸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它看新闻、挂QQ(那会儿手机能挂个QQ,可不得了)甚至玩游戏等,手机已不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扮演者大集合的平台,与此同时各种垃圾营销电话/短信每天轰炸你。 我们从以前找信息,到现在开始过滤信息甚至屏蔽信息,互联网媒体加速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渲染、社会事件的渲染,使我们变得聪明,甚至开始挑战当初的规则,你不可能再因为看到一个陌生电话号码,映射成一种社交期待;我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本身上,这个人是不是酒托?这个人看上去是不是… 此时“社交优势”对于当下社交互动决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看他分享的照片/看他的文字,我可以对他产生一个大致的画像,这些画像是不是我期望的,这些会影响我决定是否与他互动(或是否接受他的互动)。 3.立体社交形态—社交优势主导 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富媒体技术的成熟,使我们进入一个视频消费时代,更新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如Twitter除了140字限制的推文还有几小分钟的小视频,它让信息体验更具动态性; 除媒体方面,对于社交形态同样带来了机遇,无论是Vine还是小咖秀甚至是今天的全民直播,都在应证富媒体给社交带来的机遇不亚于媒体行业; 小视频可以将用户的“社交优势”呈现的更加立体、全景化,无形中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提升社交效率,降低关系破冰门槛;当然立体社交形态下远不止富媒体,还有未来可能普及的VR等新技术,不过技术只是手段,目的始终在围绕如何突出用户的社交优势而努力。 A2.如何突出用户的社交优势? 1.从“制作”VC角度:丰富Video Clips编辑场景,如滤镜风格、音乐、动效等。 2.从“看”VC角度:闭环Video Clips体验场景,因为VC价值的焦点始终在于人,对应于设计策略,打通Video Clips与用户Profile体验场景,形成独有的Story体验。 B.如何提升用户的形象气质? 两个解决方案;其一就是通过丰富Video Clips编辑场景满足用户自己定制的需求;其二针对那些在VC编辑场景下未能满足的高级用户,可以提供更加高级的VC定制服务。 思考5:如何分发制作好的VC? 1.从分发方式角度:除了LBS之外,为了提升分发效率,可将其由LBS扩展至同城并结合画像标签进行内容分发; 2.从分发源角度:Trigger用户主动使用VC,基数才是效率的根本。 综上分析,我们对以上设计方向进行梳理: 1.用户画像像素画、标签化; 2.提升“VC” 通知优先级; 3.提升互动门槛 4.用户像素与VC分类融合; 5.通过设计提升用户气质形象; 6.将范围由LBS扩展至同城,提升分发效率; 7.Trigger用户主动使用VC,提升分发效率 1.5 确定评估指标建立评估层次: 在方案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得捋出设计目标是什么以及设计目标下有哪些可量化的层级目标。有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判断后面的方案到底有没有偏离既定的业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