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卫计委把权力收到中央,所以实验需要按照卫计委的要求去做,包括一期、二期临床。到了2015年,这个权力反而下放了,原因可能是审批时间会过长。 另外,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并不是那么多。医疗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2-3年见收益,尤其是做药或平台医疗技术的,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甚至十年,才会见到可观的收益。 所以,在这两个层次,阻碍了国内基因治疗这个领域的发展。 还有一个问题,在国内基因治疗的审批监管,目前还不是像欧美那么健全。 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团队去做一个罕见病的药物,同时面临的是一个不十分健全的监管。所以,挑战还是蛮多的。 孙隽:我入行的时候做的是基因检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曾经参加了一场血友会病友协会的一个讲座,当时协会主席就是一个血友病的患者,我去给他们科普基因检测的知识。
我发现,绝大多数血友病患者都可以正常的结婚生子,但需要终身注射凝血因子。血友病其实是单病的一种,属于比较罕见的,其实就是一个基因凝血因子发生问题了,不能正常的合成凝血因子。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出血。但是,只要注射凝血因子,他就可以很正常的生活。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些人原本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但如果不需要注射,而需要从基因层面上把他有缺陷的基因修正过来,可以让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当时就产生这么一种愿景。 非常可喜的是,这几年来基因治疗技术这么飞速的发展。 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讲,现在做的基因治疗一方面是你的基因发生缺陷,赶紧把它修正了。另外一方面是补足型或者抑制型,对于某些病,比如刚才提到的阿尔兹海默症,发现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淀粉蛋白的过量凝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相关的基因关闭,从而抑制病情。这属于两个层面。 因此,无论怎么样,从上游角度来讲,你得先知道这个病的基因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关联性必须是正确的,才可以继续往下游去走。 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目前国内轰轰烈烈的精准医疗,其实大多数还在上游检测的阶段,精准基因也是专注于单基因病的基因检测。为了将上游做的更好,我们需要把病因非常明确的定位出来,到底基因哪里出问题了,然后再往下游对基因进行调整和修饰。 对于基因治疗方面,目前国内获批的技术在飞速的发展,市场也非常饥渴。去年,一个罕见病的药物在9个月内就在美国获批了(飞速获批),原因是患者推动的,也就是说市场很饥渴。 但在中国,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市场的观望,可能大家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度、认可度不是那么高。另外,获政府批准这么一个崭新的东西,相关的监管部门团队需要一定程度的积累,对技术的风险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评估。但我相信,这个领域首先技术上可行,因为患者一定会获益,市场也在那里。 因此,我觉得,这个行业是值得坚守的,并且一定会稳步前进的。 袁大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基因免疫治疗,也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它可行,为什么它有些地方不可行。
父母遗传的突变叫生殖系统突变,在人体内是一半一半的。细胞复制过程中的错误也可以遗传下去,这种错误也叫体细胞突变,不会遗传给孩子。 基因免疫治疗,就是把这些基因错误产生的疾病去除掉。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提到阿尔茨海默症或者贫血综合症?就是因为它是单基因引发的疾病,这实际在人类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人类作为复杂的群体,一个基因出现了问题,经常会有其它基因替代。 实际上,我们面临更多的是复杂基因的变异,比如癌症,经常会有2-8个驱动基因同时变异,才能患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