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原载于《财经》杂志,作者乃《财经》记者董文艳,由杨中旭编辑,原标题为《碧桂园3000亿跃进秘密》,鉴于本文已经足够长、足够详实,就不再画蛇添足说废话了。 商界大佬对话,往往异常昂贵。 201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下称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之间有一场简短对话。那时,没有人能预测,这场对话将怎样改变碧桂园之后的命运。 两人在一场高尔夫球赛间隙交流,那时58岁的杨国强问了同龄的马明哲一个管理问题。十年前,杨国强把女儿杨惠妍推向了中国首富的位置,但面对业内最受追捧的保险公司掌门人,他态度谦逊。杨国强问:“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马明哲说:“我能有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 回去后,杨国强对时任碧桂园人力资源总经理彭志斌说:“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来。” 在这场对话发生之前,2010年,中建五局总经理莫斌接受杨国强邀请,加入碧桂园任总裁。2015年他的年薪跃为605.4万元,略高于碧桂园董事局副主席杨惠妍603.5万元的年薪。2013年,中海集团董事朱荣斌加入碧桂园,任执行董事及联席总裁,两年后他拿到了553.6万元的年薪。2014年,同样有中海、中建职业背景的吴建斌,出任碧桂园首席财务官,2015年的年薪为619.5万元。到2016年结束时,来自中建的刘森峰,成为碧桂园第一位年收入过亿元的区域总裁。同时,碧桂园成为业界拥有博士数量最多的地产商。 2016年,碧桂园以销售额3088.4亿元跻身中国房企三甲,仅次于恒大的3733.7亿元与万科的3647.7亿元。而在六年前,碧桂园的年度销售规模仅为329亿元。那时,这家诞生于广东佛山顺德的地产商,仍被业界认为是一家中小型家族企业。 变化是翻天覆地式的。六年间,碧桂园的业绩规模成倍增长。2011年432亿元,2012年476亿元,2013年1060亿元,2014年1288亿元,2015年1402亿元,2016年3088.4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地产行业并不多见。 此时回顾那场大佬对话,外人并不知道杨国强内心曾经历什么样的冲击。市场变化多端,同行不断洗牌,但在了解碧桂园的人看来,其规模跃进,与人才打造、激励制度、架构体系、管理思维等一系列变化息息相关。这一切又首先归于一个人,即杨国强的变化。 “我有时靠直觉作决策。”杨国强告诉《财经》记者,面对涉及企业治理的诸多关键问题,这位62岁的碧桂园掌门人看起来有点不善言辞。 他同时是一个集矛盾于一身的人,一些地产同行会说,他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民;但另一些人强调,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企业家。 多年来,杨国强延续着中国农民式的低姿态,这让他在同类企业家中更显低调而谨慎。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与王石、任正非等企业家私下交流时,他言必谈自己是个农民,没有读过什么书,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对,但就是这么想的。熟悉杨的人称,这些开场白之后才是他的真实想法。接近他的人说,杨国强的阅读量并不小,经常给碧桂园高管推荐书籍,据说他最爱读的是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自己读过数遍,亦多次向人推荐。 在公众场合,杨国强常会提起自己年少时穿不起鞋的窘迫往事。在追昔抚今的反差中,他一再感恩机遇,感谢国家。 在仍以规模座次论高下的地产商队伍中,杨国强治下的碧桂园,已成为同行不容忽视的对手。但杨国强的身边人说,杨的危机感很强,“他整天都在担心公司会倒闭”。 过去六年间,碧桂园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在同样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扮演了冲锋者角色。车外人不时有担心,车内人却视疾速掠过的窗外为风景。 “我们要的都是‘奇葩’” 在碧桂园官网上,杨国强在2017年元旦致辞中写道,“有人才有天下!”接近杨国强的人说,对于人才越发重视,是近几年来他最大的变化。 碧桂园之变起步于2010年。那一年,杨国强加大了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招揽力度。当年37岁的彭志斌,到碧桂园任人力资源总经理。他是一个风趣而健谈的人,带着人力资源从业者惯有的随和笑容。 彭志斌的任务是从头建设人力基础体系,以提高碧桂园人才团队的职业化程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