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供地不足,新房供应减少,不仅使开发商焦虑,也推高了房价上涨预期。如今,想要解决楼市过快上涨,理应加大住宅供地力度。但政府供地心态相当微妙。 《财经》记者从接近北京市国土局人士处了解到,此前,为避免北京在全国楼市火热局面下再产生地王,国土局曾倾向于十个月内不供住宅用地,但又要避免未来无新房可售继续推涨房价。权衡之下,在时隔五个月没有供应北京商品房住宅用地后,10月初,北京终推5宗住宅用地,共约34.9公顷,规划建筑规模约71.13万平方米。 中国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北京土地供应难以增加,主观上讲,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饥饿疗法”控制供地的结构来抬高地价,至少不让地价下降;客观上讲,有的土地仍握在开发商手里没有推出,一方面是开发商捂盘惜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开发商在拆迁等问题上遇到麻烦。 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况伟大对《财经》记者分析称,北京的土地供应受制于北京城市发展规划,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边界,超过一定的规模就会导致不经济。北京规模过大,正进行人口和功能疏散,供地计划逐年下降正体现了这一导向。 未来的三四个月,北京市的土地市场供应端能否开闸,而开发商是否仍然抢地热情高涨,将成为观察下一阶段房价走势的重要依据。 银根有限收缩 除受土地供应不足影响,此轮房价暴涨也被认为是一个货币现象。中国的M2(广义贷币,现金+各类存款,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首要指标)自2008年以来快速增长,到2015年底已超过GDP两倍,M2/GDP比值在大国中仅次于日本。这被许多论者认为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情况并非全然如此。过去12年,M2增幅与房价增幅在多数时候都呈正相关关系,但2015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M2 增速下滑的同时,房价上涨则在加速(见图表8)。 更多实证研究表明,购房信贷的强劲支持,加上去库存政策的有力刺激,才是引发房价暴涨的首要推动力量。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就是研究者之一,他给《财经》记者提供了如下数据统计(见图表9)。 在人民银行的统计中,没有个人按揭贷款项目,但因为居民中长期贷款中的绝大多数都用于购房,因此,业界经常将这两个数据通用。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按揭贷款占信贷总量的比例正呈加速增长之势,今年7月甚至出现按揭贷款额超过贷款总额的情况,这意味着其他门类的贷款出现负增长。 这种情况已经引发金融监管当局警惕。据财新报道, 10月12日下午,央行召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会议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央行将加强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住房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银行自律机制的指导,加强宏观审慎评估的约束等,以约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方向。 虽然上述消息并未得到央行证实,但今年6月,央行已在上海市试点推行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全国率先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核心是从人口、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经济与金融等四个方面建立上海市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监测指标体系。 试点推行之后,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住房价格环比指数、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等都出现同比回落。 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后,该试点是否会向北京等更多热点城市推广?一名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北京方面暂未出台特殊政策,信贷情况跟之前比没有变化。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