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微信群的用户,都是我们的付费用户,他们是有共同的目的和预期的,这个预期和目的决定了群的基调:以产品学习交流为导向。在群成立的初期,我们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如群规定),对群的任务和性质进行界定和强化。 这段时间我们做的主要有:群规定确立,群氛围活跃。 群规定的确立这点应该都明白,不过多阐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词句的编排,确定在传递到规定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学员的心情。 群氛围的活跃,引导大家参与进来,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周期性的小活动来持续进行维系的,比如学长分享、学员分享等。对此,我们根据课程内容,预先制定了供学长或者学员分享时可参考的主题,如果在实际分享中,分享者有更擅长的且乐于分享的主题,我们是非常鼓励其进行输出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建群开始的前三周里,对于群消息的推送需要提前一天,并在文案中突出强调活动时间,因为前三周的时间是用户习惯养成的关键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大家对群内消息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如果这段时间的工作做好了,那么群内的学员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且形成依赖。之后如果活动取消,或者没有及时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推送,就会有人问: “诶?今天群内没有分享吗?” 2.2 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在《运营之光1.0》这本书中还提到: 在最初加入一个群时,用户是秉持一种观望态度的。打破这种被动的观望心态,使用户真正参与到群活动中并不容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群开始活跃,但是最终却走向死亡。 在我看来,群开始的活跃其实是处于表层的试探阶段,这时候传递的内容(如群成员之间的自我介绍,关于工作的探讨和吐槽)可能并不是多么有质量。想要提高传递的内容质量,关键点在于正确地引导,提升一个社群的长期价值和活跃,需要群成员对于群价值的认同,也就是说,在群和人之间建立关系。 那么该如何建立共同的价值来赢得学员的信任感呢?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是以课程学习为主要基调来推动调节群氛围,传递学习干货,使其成为一份交流平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主要是这样进行的: 为了形成以学习为主的群氛围,在关键的阶段实行禁言政策,制定群规,严禁一切形式的大规模闲聊和刷水;每周组织优秀学员分享,提供群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见其他同学的优秀作业案例,以此来找差距,规范自己的思路和思考方式;群内抛热点话题引导大家讨论,营造氛围。这样一来,群就成为了同学们的第二学习阵地。 总而言之,当用户感觉他们真的能从群里学到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心理上跟群产生关系,从观望态度变成认同。此外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好多用户是“沉默"的,他们会关注群消息,听群分享,但是不会在群内发言。针对这部分用户来说,用户回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撬动了他们,继而能进一步提高整个群的活跃度。 2.3 去中心化,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 以班主任老师单点辐射的群关系网打通效率低,覆盖面小。而我们希望的关系,是更加亲近和细颗粒度的。一个班期人数多,班主任是不能全部顾及到的。目前我们的方式有,学员分组学习,助教自发分组辅导,地区学习群的建立(以上方式并不同时存在于所有的课程),使得群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打破了单一中心点的方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