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之前看过的影视剧,《权力的游戏》里兰尼斯特家族财政危机,为什么还要借钱给乔弗里举办奢华婚礼,卡内基建好世界第一架斜拉钢索搭桥,拉来一头大象从桥面走过,其实也都是在向外部传递“家族财务能力”的信号。 于是,据此给出A&B建议,通过环节设计向受众传递信号。 比如A的闲置买卖平台,如何传递信号呢?结合战略实施的步骤: ——设定战略目标 “能通过平台,把大多数人认为没用的东西卖出去。” ——设计表现方式 极端化、人格化表现:”某个用户的朋友送了TA大件物品,留着占地方,扔了可惜,放在家里,老婆还嫌弃,却在平台上卖出去了“。 ——选择传递路径,触发使用场景 采用幽默生活漫画风格传递信号,并激活感觉:“哎呀,这么low的东西都能卖出去,我扔过很多比这个值钱的物件,可惜了,以后有用不着的东西可以放上去卖”。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了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跨越思想的隔离,激活新的神经突触,用新的方式解决大多数人用通用的办法,却没有解决的问题。 以上整个的过程也验证了,跨越大脑的存储方式,调用原来储存的信息碎片,形成新的连接,从而激活了新的神经突触,之后想到老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总是行之有效的。 3. 跨越场景视角 前面说了,仰视状态和俯视状态观察角度的区别,当你处于仰视时,你观察到的只是整体任务中的某个部分或环节,单独处理这个部分,往往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假设你现在想打造一款火爆的口红品牌,而你处于仰视状态,看到的是这些: 建立在这种视角上的思维逻辑——我们生产了产品,找到用户集中的地方,推给用户。 而当你把精力都用来处理这些时,你发现,品牌的影响力仍然很有限,你很难理解用户为什么选择一款口红,也就不知道如何改变用户认知或是植入新的认知,就像前面提到的,你只看到水珠,以及它如何滑落,却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而当你处于俯视状态时,从起至终的观察一次消费行为,你就会发现,状况其实是这样的: 视角转换之后,不妨来还原一次你所看到的用户消费决策过程。 ——动机产生 一切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比如关心他人,在乎自己)推动的,所以想一想起初,什么心理导致了后续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的办公室里,总有几个同事很耀眼,受领导器重,受异性欢迎,他们要么穿着时尚,要么学识渊博,而让你有被忽略的感觉,于是你产生了要像他们那样,找回属于自己的优越感。 怎么办呢? ——锁定需求 选择一:买一款LV的包吧,这样天天背着很引人注目,可转念一想,以现在的工资收入,至少要攒3个月,才能实现,还是算了吧。 选择二: 看看咪蒙的文章, 《是的,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 《嫉妒使人进步》 《我就不向这个操蛋的世界妥协》 确实缓解了一些,但没解决本质啊,回到职场,现状依旧。 选择三: 学习新知识吧,这又是个长期规划,而且太内隐了,不能改变眼前的情形。 选择四: 选择一款普通价格2倍的口红,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外显,又在承受范围内。“ ——品牌筛选 “选择国际大牌吗?办公室那些LOW人可能不太懂,不过他们最近都在关注xx网红,认知度很高,而且这个人个性跟我很像,TA正好推荐了一款流光唇膏。” ——最终决策 “买这么一款唇膏该调用那笔心理账户里的资金,它可能相当于一张演唱会的票,一次演讲门票,一次和朋友的周末晚宴,本来打算给同学孩子买礼物的钱。既然没有亮眼的装扮,晚宴其实可以不参加,而且好几个人我都不太熟,就动用这笔资金吧。” 当你观察到了整个过程,翻回头,就知道怎样输出品牌价值观,促进动机的产生,如何选择品牌价值的传递路径,甚至如何定价。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零部件组成的,而任何成功也都可以进一步的拆解,当你身处特定环境下,只用眼睛观察就相当于仰视,那么你就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组成。 比如,你想把饭煮熟,眼睛观察到单一的条件,只要有火加热,饭就可以熟。可如果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呢?水烧开只有73.5度,这样的话连鸡蛋都煮不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