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早期的电脑一样,游戏机并不是家用品,而只出现在游戏厅,游戏是固定设置在机器里的,这样就意味着,用户花大笔钱买款游戏机只能玩少数几款游戏,时间久了一定会腻。 后来,任天堂首度推出了软件下载服务,这就让那些玩家不再流连于各种大型游戏机,而是把可以它们内置的通通下载下来。 于是,后来的游戏厂商竞相模仿,才迎来了个人游戏市场的繁荣。 当你深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不由自主地默认了延承了很多年的规则,但这些规则之所以存在,往往是由于大家都习惯了它的存在,最重要的已经习惯了规则下的玩法,而不是去想改变以往的规则,现在可能还有更优方案。 2. 跨越大脑存储方式 人们总以为,只要不断地单向填充知识,大脑就会变得强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依照宏观学科进行记忆: 如果单纯地按照1:1记忆存储,人脑的能力是远逊于计算机的。 你终其一生,充其量只能记住了几千个汉字,几十个公式,几百个案例,但电脑可以在0.1秒以内就完全拷贝以上所有的内容。 而且对于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可能很有用的东西,人们还会选择性的遗忘,即使强行记住了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这样比较来看,大脑比起电脑好像没什么优势。 说到这里,我嗅到了一些悲观主义者哀叹的声音。 其实不必,人脑却拥有电脑不可比拟的优势,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充分利用。 获取新知的本质是,大脑形成新的神经元突触,对重新连接新旧信息,并把他们保存下来,而这些信息弥散状的分布在整个大脑(对应各种感知器官)。 当遇到问题时,大脑只需要调用回忆中少量的信息碎片,就可以进行推算,并得出对策略。 因此,更有效的调用信息碎片,而不是调用某个学科分类,就能高效的利用它们,提高判断力。 我就发现不同学科中微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 ”相似性关联:以上微观的概念的共性是,它们都是直接影响结果的关键作用力“ 利用跨知识解决问题本质: 最近有两位朋友几乎同时找到我: 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者A & 出身于电影学院的导演 B A经营一家闲置物品买卖平台,上线以来下载量不高。 B最近导了一部小众电影,已经开机,但宣传不知道怎么开展。 而他们所学过的专业知识 —— A学过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 —— B掌握的剧作、表演、摄影、美学….. 但这些给不了他们直接的帮助 他们问: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知名度不够,是不是应该请些名人代言?” “我们怎么让更多人下载,让更多人知道看这部影片?” “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海报设计的更酷,这样就能起到眼球了?” 其实,你会发现,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最本质的,核心的,主要的矛盾,相比于“人们为什么需要闲置物品平台和为什么要看电影,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表面的,边缘的,次要的。 当人们在看待眼前的某个事物的时候,往往局限于事物本身,自己眼睛能看到的部分限制了思想,而不是去看它们为什么会发生。 后来通过交流,我发现其实他们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其实是,如何让受众感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于是我调用自己的记忆碎片,并在它们之间形成关联。 我立刻在大脑里搜寻相似的理论,随即想起曾经看过载瑟摩尔的理论“顾客感知价值(CPV)”,其中提到感知价值是通过“价值信号”进行传递,利用信号的暗示作用帮助用户简化品牌信任和选择过程。 而后,我又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信号经济学”里关于传递品牌信号的解释和迈克尔.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随即又想到,其他学科对信号也一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进化论,生物有传递信号的本能,它们又是怎么传递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