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团队在没预算、没用户、甚至没产品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实现低成本冷启动,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这是很多创业者头疼的问题。
创业者在冷启动阶段,急于看到增长效果,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宣传和渠道上,却忽略了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寻找种子用户、验证运营模式这些更重要的问题,Allen认为以下才是冷启动的正确打开姿势。 首先,概括一下我们的基本观点: 冷启动不是运营推广的初期阶段,而是整个项目从0到1的过程。至少包括产品、用户、运营三个基本要素,很多人只注重运营,忽略了产品(最小化可行产品构建)和用户(种子用户获取和运营)。 冷启动的重点是验证项目可行性,而不是量的突破。冷启动其实是营造合适的内外在条件,让种子发芽变成小树苗的过程,而不是后来的从树苗到大树的过程。 冷启动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至少包含:验证期、启动期和发展期,很多人只盯住了启动期,而忽略了前面的模式验证和后面的可持续发展。 验证期:方向靠谱最重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低成本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验证用户需求,获取精准种子用户。 1、首先从验证期的产品来说。 验证期的产品要尽可能低成本地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最理想的情况是程序员、设计师,能不动用就不动用,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免费的产品。 公式: 理想最小化可行产品 = 现有产品(组合)+ 运营手段 什么意思?就是完全不开发产品,只利用现有的公共产品,加上运用手段,「拼凑」出一个新的产品。 没有社群工具,那就用微信群、QQ群、陌陌群…… 没有社区工具,那就用微社区、兴趣部落、百度贴吧…… 没有电商工具,那就用有赞、微店、淘宝……. 举个硅谷最出名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案例:Dropbox
同步云存储服务Dropbox的创意始于创始人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自己上下班时的痛点:无法用移动设备获取电脑中的文件,为此他希望招募一群天才来共同实现这个有些前卫的想法,但他并没有急于马上动手开发,因为这需要克服重大的技术障碍,且投入成本暂时无法预估。 取而代之的是,他选择在目标人群高度集中的新闻推荐平台Digg.com上发布了一则充满极客俚语的宣传视频,一本正经地向科技爱好者“虚构”了Dropbox的产品功能,以此判断是否有人为这个创意买账。 结果这段3分钟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兴趣,经过投票很快便蹿升到当日热文榜单首位,吸引了几十万人访问视频中显示的着陆页。愿意排队等候产品问世的用户数量从5000人猛增至75000人。正是在这样积极的反馈下,德鲁·休斯顿才最终确定要让Dropbox诞生。 这种形式虽然很“偷懒”,但Allen却觉得是其实很聪明、很节省成本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这种运营,用户资源,验证了商业模式,锻炼了运营人员,很快正式产品就开发出来,上线后把数据迁移过去行了。 初期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有什么好处? 成本低廉:大部分现有产品可以免费或低价使用 搭建快速: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构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 服务稳定:现有产品拼凑出来的产品往往比漏洞百出的初创产品更好用 使用门槛低,不改变用户习惯,不增加用户成本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利用现有产品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那我们就最低限度地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但是即使是自己开发,也要遵循极简原则。 原则一:产品形态上,能用公众号,就绝不开发App 原则二:功能设计上,多余的功能一个也不要(当然,辨别一个功能是否必须往往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当事人) 原则三:实现方式上,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解决方案,云存储、即时通讯、支付接口,有现成的就绝不自己开发 2、验证阶段如何解决用户问题。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寻找一批种子用户,数量不用太多但是一定要精准。绝不能生拉硬拽拉过来一些非目标用户,否则会严重干扰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如何寻找目标用户?首先从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下手,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没兴趣,那你就要重新考虑最小化可行产品是否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