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朋友圈里找到一撮目标用户,反馈还不错,那就要开始广撒网了。知乎、豆瓣、贴吧、陌陌、兴趣部落、知名博客、各种微信群、QQ群,甚至一些老牌BBS,不管什么平台都去试试,有枣没枣打三竿,如果效果不错再深度挖掘。据我所知很多电影、阅读类的产品,他们的种子用户大部分就是从豆瓣上挖到的。 3、验证阶段怎么做产品运营。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产品功能的缺失需要靠运营手段来补,需要运营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是因为,用户画像的明晰、用户需求的确定,运营模式的验证,都需要运营人员一对一地跟用户深度接触,不断收集用户反馈,优化最小化可行产品形态和运营流程。 这个阶段,运营人员的状态应该是:跟用户做朋友,陪用户一起玩,细致观察用户行为,深刻洞察用户心理。 以社区电商平台小红书为例,他们是这样做的: 小红书app1.0版本做的是香港购物指南,因此他们要寻找的是对“香港购物”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群体。于是他们的创始团队就选择在年底的时候,跑到上海的出入境管理中心去找签证到香港血拼的女人,因为年底的出入境管理局里基本都是要排队的,所以说既然在排队,闲着也是闲着,这时候小红书的创始团队就开始引诱他们使用小红书的产品: 你们去香港圣诞购物攻略都是怎么做的? 知道哪些品牌在哪里买最便宜吗? 各种优惠券怎么提前下载? 奥特莱斯的具体行程怎么走? 想不想提前看到香港的圣诞福袋有哪些组合? 这个产品上都有….. ……
这些典型的目标用户基本都是一边看小红书的创始团队演示开发中的小红书demo,一边不停着急着问:你这个购物app在哪里有下载? 这些目标用户的直观反应,给予了小红书的创始团队非常大的信心:如果眼前的这群人作为小红书初始版本最目标的用户,如果连她们都不感兴趣,那这个产品基本上是要失败的,这就是所谓的验证产品阶段。 启动期:抓住痛点,一招封喉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验证,我们可以开发产品正式启动了。这一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有亮点的产品功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社交传播。 1、首先还是说产品,启动阶段产品至少要有一到两个亮点。 产品亮点从哪里来?从第一阶段摸索到的用户核心诉求来。如果用户的核心诉求是晒,那你就要帮用户变着花样地晒,晒出逼格,晒出水平。如果用户的核心诉求是性价比,那你就要让用户感觉你的东西实在是值了,不买就是傻逼。 以无秘App举例: 无秘产品启动阶段的亮点是匿名回答,而对这个产品亮点感兴趣的人群通常非常注重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无秘就在公众号上开发了一款匿名「好友印象」的产品功能,通过这个功能你可以在朋友圈里发布一条问题,朋友在下面匿名回答。 那段时间,我们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你对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大家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这种问题。无秘就是通过这种类型的内容成功触及用户心理,迅速引发病毒式传播。 2、再说启动阶段的运营。运营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充分发挥种子用户的作用,产品上线后第一之间在社群里通知大家,强调正式产品和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区别,用产品亮点重新激发用户的热情。如果你前期的种子用户运营做得比较好,相信光靠种子用户的力量,就能做出一波不错的传播效果。再利用手中掌握的自媒体、合作伙伴、KOL等一切渠道,集中做一波宣传攻势。 启动阶段的运营还可以推出足够有吸引力的、有参与感的活动,如小米2011.7月推出的“我的手机编年史”UGC活动: “曾几何时,手机是奢饰品,用坏了还舍不得换一部;如今,更换手机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你知道,这些年你总共“败”了多少手机吗?” 2011年,在国内大范围的智能机换机潮来临的时候,创业期的小米公司通过MIUI论坛上的一个“手机编年史”小测试游戏,让用户可以算出自己之前所有用过的“手机历程”,以及这些年买手机总共花了多少钱,还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曾经与自己用过同一部手机的人。这个极具参与感的测试游戏在小米公司的启动期阶段带来了100多万的精准用户。
3、再说这个阶段的用户问题。 这个阶段你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全面接触所有用户了,但是可以通过建设各种主题社群,做好优质用户沉淀和分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