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中,新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形式的预言。基督教认为,《福音书》就代表了“好消息”。在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中,新闻(naba)与预言(nubuwwa)具有相似的词源。不过,不仅仅是有信仰的人才认同这种逻辑:从本质来看,似乎只有最新的消息才有能力帮我们理解未来。金融领域的预测背后也隐藏着类似的逻辑,因为最新的发展才最有可能影响明天的市场变化。受这种理念影响,人们才会根据最新动态大量买进卖出。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往往是那些蕴含着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信息的新闻。 整体来看,上述所有例证表明新闻就是个混乱的过程。它在不同传播媒介中“跳转”,还能轻易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中切换。我不是说现代媒体技术的变更没有对新闻的定义或者重要性产生任何作用。事实上,技术更新的确改变了我们对新闻功能的期待,也改变了我们对新闻速度的憧憬。曾几何时,人们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将新闻登上报纸;时光穿梭,人们要花一小时时间才能让新闻登陆有线电视;反观当下,Facebook上每分钟都在传播各种新闻。麦克卢汉的观点并非百分百错误。但是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是更广阔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则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贪婪的“吞食”来自多种不同渠道的新闻。任何单一形式的新闻媒介都不能彻底改变我们与时间的关系。 人们认为时间是线性且扁平的,但新闻的复杂性对这一想法产生冲击。经历过2015 年的恐怖袭击后,我每次想到十八世纪的巴黎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我悬浮在不同的时间观念中。恐怖袭击发生之初,我觉得一切都是全新且混乱的。另一方面,阅读历史让我发现数个世纪前人们也和我有同样的感触。面对当下,飞快流逝的时间令我紧张震惊;回顾过去,悠长缓慢的时间则轻柔的在身边流淌。面对让我坐立不安的事件时,我选择投奔过去,希望那种放空能帮我找到理清现在处境的蛛丝马迹。这些线索反过来又能帮我弄清楚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利用历史推测未来。对于新闻的定义而言,所有这些反应都不可或缺。 因为虚假新闻而指责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新闻从来都不是尘埃落定或者稳定不动的。如麦克卢汉一样,很多人试图按照媒介类型将历史安放在一个排列整齐的发展序列之中。实际上,这个过程与新闻产生的过程如出一辙:两者都想要整理时间,以便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给自己找到一席落脚之地。目前,人们对虚假新闻的恐慌并没有太多反映出社交媒体在分享信息过程中的作用。相反这种情绪表明身边的世界在以一种难以预测的加速度改变,而我们则试图寻找一种读懂变化的方式。 翻译 糖醋冰红茶 题图来自 Public Domain Pictures、《聚焦》剧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