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腾讯在微信支付对线下的挑战,让阿里感受到了用户惯性可能对其带来的威胁——战火是有可能殃及池鱼的。但在连续多年试图进军社交领域失败之后,阿里可能不会再轻易以自身的产品去涉足内容分发这块市场。 阿里的优势是海量的资源和充裕的现金流,收购和投资是阿里在内容分发领域发力最好的选择。但是,这将面临复杂的整合问题——全资收购的 UC 在产品上与阿里的整合相对较好,而只占有一部分股份的微博与阿里的合作则大多体现在广告层面。 与外部的合作而不是通过内部产品来解决这一问题,必定会拖慢阿里在这方面的进展,好再是阿里的主营业务对内容分发这部分的依赖并不严重。它有的是时间在这一领域慢慢布局。 头条的焦虑与突围 当 BAT 的布局都摆在明面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向他们集体的病因——今日头条。面对这场孤立无援的围剿,今日头条害怕吗? 中国的互联网是伴着盗版生长起来的,在这个重利的行业里其实从来没有人真的在意“内容分发”,内容只是最有效的获取流量的手段之一——内容生产者先后在推起了论坛、门户、微博、微信,尽管内容生产者从未真正的赚到钱但他们却帮助一家家互联网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就在几年前,今日头条刚刚崛起的时候还因为版权问题被诸多传统媒体联合诉至法庭。 现如今利益终于回到了内容分发这个内容生产者本来的阵地,而对于这个赛道里的所有选手来说他们的逻辑与过去一样——内容都不是重点,流量才是。 就像腾讯传里开篇提到的那样:“当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正打的不可开交。马化腾却说‘因为微信,我们和新浪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谁也不知道流量会在个性化内容分发领域停留多久,这是头条的第一个焦虑。因为比起场内的其它选手,今日头条除了是新闻客户端之外还什么都不是,在生态上的完整性远不及 BAT,在业务的稳健性上也不如新美大和滴滴。一旦“风口”转移,头条没有任何继续存在的资本。 个性化阅读的一些新特性——用户年轻化、内容与广告逐渐融合、用户的阅读偏好即消费偏好,都为头条这家走在前列的内容分发公司带来了更有利的变现条件。今日头条官方宣称其 2016 年的收入超过 60 亿,在一些其他渠道的报道中这一数字接近百亿。然而今日头条所面临的第一大焦虑可能就是变现模式相对单一,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却与百度不尽相同。 今日头条是一家比微博更加独立的流量渠道,但这种独立并没有给今日头条带来伙伴反而带来了一群敌人。在面对这场来自 BAT 的围剿中,今日头条没有援军。 如果头条在信息流里加入本地服务和 O2O,会把新美大拉下水。如果加入金融功能,会让阿里加大对头条的压制。而在上一轮泡沫中活下来、已验证可行的商业模式,基本均已在百度、阿里、腾讯、滴滴、新美大这几家公司中站队。这可能是头条的第二个焦虑,但同时也是头条最大的机遇。 在这种前提下,头条只能小心翼翼的尝试自己拓展业务。比如头条电商,不得不把入口藏的极深、推送量压的级低而且最终在站外完成交易的导流服务。
今日头条“深藏不露”的合作伙伴们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好转,与格瓦拉合作的今日电影、与58同城合作的本地服务、与墨迹天气合作的气象服务、与淘宝合作的特卖频道、与京东合作的京东特供正在悄悄地让今日头条的时间流在内容之外丰富起来。头条正在试图拉拢一切目前没有利益冲突的公司,把自己变成一家比微博更加独立的中间页公司,用户只在头条消费内容,然后被跳转到其它公司消费产品——这是头条最大的突围机会。 但头条在社交领域同样谨小慎微的尝试,却迅速招来了微博的报复——2016 年 2 月,今日头条的前股东新浪微博宣布与一点资讯合作,让微博、一点资讯和凤凰网在内容资源上更为互通。 来自微博的报复并不是头条在引入社交之后面临的唯一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社交关系与算法推荐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这两种分发模式是互斥的——大多数用户心中都有追寻”低俗内容“的原始欲望,但却并不愿意将这些内容暴露在自己的社交圈中。一旦我将我的通讯录绑定头条帐号,我将顾及我在头条的点赞和分享行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