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某前CTO夫人的吐槽引发了一场朋友圈大讨论,剧情几度反转之后已经面目全非,其实绝大多数看客并不关心事实是什么,都在宣泄自己对老板的不满以及娱乐八卦。给这个当事的老板扣帽子贴标签,大家同情弱者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有人人姿势不优雅,一些秀出了智商下限的言论着实可乐。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经此一事这位老板的风评会变的很差,但是风评嘛,一阵风就过去了!试问创业中的老板风评能好到哪去?人品又能差到哪去? 先给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股权激励是“老板的鸡汤or毒药,绝不是员工福利”。 在剧情反转当中,最大的受益者貌似是推销股权激励课程与咨询服务的各种机构和个人。本来是要教老板怎么分钱的课程与服务,结果借势营销树立了一个为创始团队员工维护权益的形象。这鬼畜逻辑的事件营销太具有欺诈性了,我认为这样的机构和个人基本可以判定不具备对企业进行咨询的能力。我就列出几个观点让大家自己想股权激励课程是鸡汤还是毒药。 针对的受众群体是谁?老板?员工?是老板付费还是员工付费? 目的是什么?帮助企业如何在初创期以最小的成本绑定人才,在发展中如何引进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如何将发展过程中不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合理合法的去除,降低人力成本优化分配机制。 股权分配制度遵循的原则一定是“先责任、再权力、然后利益”的优先顺序,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进行评估,员工如果在每一个阶段的中途退出,是要做出一些利益牺牲的,期权变现是有很多触发机制,不是说想拿就拿的。 说白了股权激励就是教老板如何设计一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基于企业发展优先,控制人力成本,优化人才结构为目的的方案。某些课程就是给一些草根老板灌输“帝王之术”与“厚黑学”,把课程包装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其实讲的都是对的,也接地气,但是非常考验听课老板学员们的三观,三观正的人会学以致用,三观不正的那就学会各种对付员工的旁门左道。所以股权分配对老板都不确定是“鸡汤”还是“毒药”,何况对员工呢? 假如这位如今风评很糟糕的CEO创业之初学习并掌握了股权激励的精髓,真的把“忽悠”都落到纸面上了,这位CTO还能待在公司7年吗?还能拿到200万分红吗?还能有机会跟CEO坐下来谈判吗? 所以,借势营销也要摆正姿势,难道真有机构是靠教员工如何跟老板要股份活着吗?这样的“鸡汤”跟“毒药”有区别吗?有些文章还要“打赏”,估值这才是套路,收智商税的。片面的解读股权激励是保护员工利益优先,感觉那是“员工福利”,给出各种跟老板谈判的方式,貌似还都是经验之谈,要煽动员工斗老板吗?给这样的文章打赏的人才是真的愚蠢,如果真照着去做了,那真是没救了,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且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写这样文章并靠打赏赚钱的人都是骗子! 创业的老板为什么要忽悠员工? 答案就是穷啊!没钱啊!有钱有背景的创业者有可能不忽悠,真拿钱砸员工的土豪有,但太少了,绝大多数创业的老板在创业初期都是手头很紧的。 从创业之初就能够拿到天使投资的创业公司,不差钱的创业公司大量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一个正常的创业公司刚开始都是老板个人或者几个股东合伙人投资创立的,也不排除有技术入股的股东,一般能够靠技术入股的人都挺牛,起码真金白银拿钱的股东都认可其能力和对公司的价值。如果一个技术入股的股东能够跟注入资金的股东平权,那就更牛了,这意味着其他股东替他认缴了股本。这样的牛人与其他股东或者合伙人之间一般都是互相忽悠的关系,这很类似技术入股的人拿到了天使投资。所以一般技术入股都有很多附加的限制条款,比如分钱的时候是不是要先扣除股本,或者薪资的一部分分期代扣股本,或者就拿一个低于市场行情的薪资,达到了什么样的目标再参与分红等等。股东确定了之后就要考虑招聘员工,如何去激励员工,才有了股权激励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