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怜子》是米开朗基罗真正的成名之作,它一完成就立刻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圣母怜子”本身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时在意大利以北的法国、德国流行的造型与题材(图11a)。无论绘画或雕塑,这一艺术造型都面临同样的困难:受难耶稣那硕大且僵硬的圣体与圣母玛利亚女性相对娇小柔弱的身躯形成巨大反差,放在一起很难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虽然它是一个重要的圣经题材,但纯粹从设计角度很难让人觉得此题材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生动的艺术造型。 作为教廷所在地的罗马,15世纪末时的艺术品味还相对保守,不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在艺术各个方面多方探索,标新立异。在“圣母怜子”这一流行艺术题材方面,当时意大利北部画家已经开始尝试从多个不同方面来克服上面提到的造型缺陷(图11b、11c和11d)。没有什么证据直接告诉我们是哪一个具体的艺术品激发了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一雕塑的艺术灵感,或者成为他模仿与超越的对象,但仔细考察当时的艺术创作,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当时的艺术中心费拉拉(Ferrara)画家科西莫·图拉(Cosimo Tura,约1430-1495)创作的《哀悼基督》影响了米开朗基罗对耶稣的造型处理。米开朗基罗在1494年曾去威尼斯一带游历,极有可能见过科西莫·图拉创作的绘画(图11b、11c)。另一位可能激发米开朗基罗作品中耶稣造型灵感的应是著名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于1490-95年间创作的一幅《哀悼基督》(图11d)。为了弥补圣母玛利亚娇小身躯造成的反差,米开朗基罗所用的办法是对她的服饰与衣褶进行装饰化处理,在这方面,米氏显然直接继承并发扬了他老师的老师委罗基奥的传统。笔者认为,米开朗基罗真正天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他创造性地将圣母的面部塑造成为少女的形象,使得她与其子耶稣的年龄相仿;其次他将当时已经具备而又很难为别人同时注意到的多种元素有效组合在一起,成就了这尊旷世名作。 4 巨人诞生在弗罗伦萨 图12,《大卫》,米开朗基罗,大理石雕塑,j2直播,1501-1504年制作,高 433厘米,现陈列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罗马完成《圣母怜子》后,米开朗基罗于1499年回到佛罗伦萨。由于在罗马的成功,米开朗基罗在竞标中击败了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对手获得了为佛罗伦萨总教堂雕塑一尊大卫雕像的项目。米开朗基罗用了近四年时间独自完成了这一超过4米高的巨大雕塑。 稍微仔细观查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图12),不难看出他那英雄主义的身躯显然是古典式的,来源于古代希腊罗马雕塑艺术,他的双腿姿势采用了源于古代希腊雕塑的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式站姿,即一条腿作为身体的全部受力支撑,而另一条腿完全不受力。如果只关注大卫赤裸的身体,我们看到的是一尊充满了古典精神的神祗或英雄雕塑(图12a),但当我们注视大卫的面庞,观察他的眼睛并与之对话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充满了文艺复兴时代气息的英俊面庞(图12b)。与佛罗伦萨的前辈雕塑大师多纳泰罗(图12c)、委罗基奥(图12d)不同,米开朗基罗并没有表现大卫在刚刚战胜并杀死歌利亚之后的形象,他力图塑造的是大卫在即将与歌利亚开战前的瞬间。大卫那坚毅且专注的神色配合身体上紧绷的肌肉与右手臂突出的血管,毫无疑问地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下定决心亲自拼全力来捍卫自己人民的年轻英雄形象。众多艺术史学家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文艺复兴在雕塑方面超越古代希腊罗马的标志性作品。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将这一伟大作品看作人类力量与青春的化身,昔日共和国保卫者的形象也演变成了捍卫公民权利的英雄化身;它毫无疑问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成为人类青春时代的美好象征。 除了借鉴古典雕塑,米氏《大卫》的面部形象与手臂姿势很有可能还参照了威尼斯雕塑家图里奥·伦巴德(Tullio Lombardo,1460-1532)创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战士》(图12e)。图里奥·伦巴德雕塑的战士尽管留着长发,但可以从其面部看到那种坚毅并热切渴望战斗的神情,它应该给了米开朗基罗启发与借鉴的源泉,使得天才的米开朗基罗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提炼与升华,最终塑造了凝聚着文艺复兴时代气息与理想主义精神的大卫面部造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