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2 18:35 来源:望月 手机 /中国移动 /乐视 | 本文4113字,读完约8分钟 | 随着资金危机加剧,供应商上门讨债、工资迟发与补发、贾跃亭赴港融资、乐视手机业务存废……乐视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媒体的跟踪报道。然而,曾经帮助乐视触达行业制高点的手机业务,究竟为何从巅峰急转直下,现在的乐视手机还有没有希望东山再起? “现在整个手机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但是整体建制完整,战斗力充沛。优化比例其实远低于外界传言的80%,网点和售后在积极恢复中。对于新品,会在解决债务问题等问题后在选择时机推出。”近日,一位在乐视工作多年,至今还在负责手机业务的中层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他奋斗着的、问题重重的手机业务,仍然信心满满。 乐视手机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构造的乐视七大子生态之一,曾经是乐视移动逆袭战略的急先锋。“不到两年时间,乐视手机销量达到2000万,成为手机行业十强。”这位中层员工不无自豪的说。 不过,这个被认为最具竞争力的业务,成为乐视资金危机的爆发点。一位乐视离职中层员工向澎湃新闻爆料称,乐视移动欠款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定价,二是资金挪用,三是区域销售和回款问题。 前述乐视移动在职中层员工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由于工资和补偿金迟发问题,有一些员工对公司有怨言,这无可厚非。但是乐视移动资金困难和供应商欠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方面有战略步伐过快,管理问题突出,资金风控不严等。 该员工解释说:“定价问题其实是生态模式决定的,如果生态战略良性发展,做到一定规模后,成本会降低,扭亏为盈是有机会的。至于资金挪用一说,纯属无稽之谈,生态公司之间财务流转都有严格规章制度和流程,在法律规程内行事。而区域销售和汇款问题,有专门的团队监督负责。” 该员工还对记者表示,澎湃新闻的报道只是采访了个别乐视离职员工,充满个人情绪宣泄和臆测虚构,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希望公司能够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 据了解,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新任乐视移动CEO阿木和乐视移动COO李智勇等,充分认识到此前公司战略节奏和管理团队存在的问题。持续进行第二阶段战略调整,降低费用支出,聚焦核心客户,调整业务经营模式,务实保障既有客户的内容运营与售后服务体系及能力建设工作。同时,atv,乐视移动已经逐步落实严格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平衡企业盈利与客户体验为导向,实现业务健康经营。 以下为记者与乐视资深在职员工对话全文: 记者:乐视做手机这件事的过程是怎样的? 乐视资深在职员工:当时乐视已经在网络视频、内容分发和智能电视等领域取得成功,又赶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风口,手机业务成为战略选择。乐视希望依托生态内容优势,依托大屏优势,进一步向移动端进军,抢占移动端入口,进而形成多屏共赢的局面。 实际上,对乐视来说当时万事俱备。乐视在内容、云计算方面的布局,能够很好的支撑移动端系统和服务的输出;在人才布局方面,乐视老将梁军拥有联想手机业务的产研经验,冯幸曾经操盘联想手机成为国内前三,马麟主导的手机操作系统甚至成为小米学习的榜样,此外,乐视还吸纳了包括联想董志升、小米杨大伟,以及华为、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的一大批人才。 乐视手机业务前期很多工作都是由乐视控股、乐视致新和乐视网来支持,包括研发、销售、市场、海外等多个部门的核心人员,甚至直接是从这些公司派遣。手机业务逐步形成冯幸负责市场整体操盘,梁军负责产品、研发和供应链,马麟负责EUI,张志伟负责LePar的业务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乐视控股对手机业务的支持始终存在。比如,手机的电视广告、新媒体推广、户外广告、机场广告等,都是由乐视控股来投放,费用也是来源于控股。 正是因为乐视生态的协同配合,才让手机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崛起。不到两年时间,乐视手机销量达到2000万,成为手机行业十强。 记者:乐视手机为乐视体系带来了什么价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