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一贯致力于满足客户需要,而这正是我们推出这项服务的原因。我们为信仰特定宗教的客户提供了定制的餐饮频道,这是出于对特定少数民族用户的饮食习惯的尊重。对于那些因为这一服务而感到自己被冒犯的客户,我想对您说,这绝非我们本意。如果可以,我们也愿意推出更多定制化的餐饮服务来满足各类人群的饮食习惯。” 而如果他们打算终止这项服务,就如同他们现在所做的这个决定这样,他们完全可以考虑这样说: “美团一直秉承着平等对待每一位用户的态度来经营企业,我们从不曾因民族、宗教,或是饮食习惯问题而对任何用户进行区别对待。但近来公司忙于拓展业务,可能疏忽了企业的对内沟通工作,导致我们的企业文化没能在基层员工和当地代理商那里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此,我向所有被我们冒犯的用户真诚致歉!我们保证,类似的情形不会再发生了。” 不管采用以上哪种回应方式,他们都在清晰的阐明自己的品牌价值观。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显然不是他们的目标人群,但在一个局外人看来,美团的这个官方回应暴露了他们的恐惧和企业原则性的缺失。其实他们本可以借此机会大大方方的阐释他们的企业价值观,向公众告知公司决策的合理性,但他们却选择了将祸水引向别处,向某个“莫须有”的商业对手隔空喊话。而这这充分暴露了一个事实:他们缺乏清晰的企业发展观和品牌价值观。 当然,我的看法也可能有失偏颇,毕竟我不是局内人,不清楚公司内部具体的情况。但仅从该公司对此事的公关表现来看,我也只能得出上述结论。 当中国的企业在用“中式公关手段”与海外媒体和市场打交道时,他们通常都会碰一鼻子灰。2015年,《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的官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华为公司史诗级的公关灾难”的文章。大意是说,华为曾邀请二三十个中外媒体记者参观他们在上海的教学区。访问途中,一位外国记者就华为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国防安全争议向活动方导游询问,他想知道华为针对这一争议所采取的官方立场。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尖锐,在华为所投资设厂的许多国家,当地居民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问题刚一问出来,华为就立即停止了整个访问活动。记者们随后还接到要求:任何人都不准向公众提及华为的这次活动,也不可向外人透露华为公司此次活动中,各导游人员的基本信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产品供应商,华为公司拒绝回答问题就已经是一场公关灾难,但他们却丝毫没有任何的愧疚之意。这样的企业文化早晚会让华为自取灭亡。”这篇报道的作者,安格斯·格里格愤怒的表示。 再看一个中国科技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例子。 为了吸引眼球,这家企业曾办过一个声势浩大的活动。他们邀请了数十名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人来参与活动,给他们报销机票,为他们预定高端宾馆,想尽各种办法来获得这些大人物们的认可,但最终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些媒体人第二天撰写报道时,多半都用“混乱”、“怪诞”,以及“自嗨”这样的形容词来评价这个活动。甚至有作者明确讲到,这家公司会直白的要求他们“多说好话”,因为他们之所以愿意给媒体人提供高价宾馆,报销往来机票,就是为了“花钱买声望”。 而另外一家中国科技企业虽然没有像上文那家那样,在与媒体的交流中闹出轩然大波,但观其行为,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而已。 我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从雇主评测网站Glassdoor.com上看中国各大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当时我就提到过,有一家企业的积极评价非常惹眼。如果你也看到了这家公司的评测卷,你就会发现,那些打分在1-4分的卷子看上去都比较“正常”,只有那些5分卷子……额,怎么说呢?确实是太假了点。 读着这种评论,真的是让人分分钟就能猜到是公司内部员工写的,而目的也无非就是刷刷自己公司的数据。 当然了,我也不是少见多怪,毕竟在Glassdoor.com上,这种操作确实也有不少。但是我想问的是,这些撰写所谓的“客观评论”的人,你们在糊弄谁呢?谁会看不出这是公司自己的水军刷出来的数据呢?又有哪位社交媒体主管或是负责企业沟通的人士在看到这种评论后会说: “嗯,写得好,我信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