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针对目标人群包装产品,或者在写推广文案的时候,把握用户真实需求点很重要,努力让你的卖点和目标用户需求吻合度增高,越高用户对你的认可程度就越大,那么成交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里分享一幅图片给大家,来帮助大家理解需求度和转化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转化率 = 卖点需求吻合度(显性需求) + 情感共鸣认可度(隐性需求) 第一象限:这部分用户是我们最理想的目标用户群体,我们要做好维护,经常与他们互动,做好二次营销。 第二象限:这部分用户基本需求度满足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你品牌认可度可能不够,或者竞争对手多,用户的忠诚度不够,所以我们要重点放在品牌灌输上面。 第三象限:这部分用户基本上可以判断不是你的用户用户群体,可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第四象限:这部分用户对你品牌认知度还是有的,但是你说宣传的卖点和用户本身的需求不是非常的吻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挖掘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然后写有针对的包装文案来打动用户。 (3)成本层面:降低用户行的达成成本 这是一个“客观变量+设计变量”的维度。主要受到客观因素、设计因素影响。我们把用户从“想卖某商品 到 让商品达到用户手中” 看成一个行为。那么,要达成“商品到手”这一目的,用户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则是用户需要付出的成本。 我们对这个行为进行粗略的分解,会得到这样一个行为路径:用户想卖某物(需求):打开电脑→打开网站→选购→付款→等待快递→收货;从我们做活动设计的可控性角度来讲,“设计变量部分”在“选购”环节,此外的不可控的节点称为“客观变量”。所以,达成成本这个维度中的“设计变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方向。 那么 什么是成本:在购物行为中可能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金钱成本、习惯成本、心理成本……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去降低它们: 时间+精力成本:动线规划、页面节奏、高识别度的信息、具有辅助决策意义的内容或细节元素、BI的运用……都是在降低用户的时间以及精力成本,这其实我们最常考虑到的一个维度,即“ 如让用户更高效的找到目标商品” 。 金钱成本:折扣、满减、秒杀、直降、优惠券……这些具有优惠力度的让利玩法都是在降低用户的金钱成本; 习惯成本:排版布局、反馈、文案……这些基础型的设计需要保证符合用户的习惯; 心理成本:降低用户心理负担、用户决策的心理门槛。 所以,尽可能周全的考虑用户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如何最大力度的降低用户的付出成本是我们在“达成成本”这个维度需要考虑和发力的方向。 三、结语 无论是意象尺度分析法得到的意象,还是隐喻抽取技术得到的构念,抑或KJ法得到的问题点,为了给产品界面设计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为了归纳出其对应的用户隐性需求。对潜在隐藏的需求的科学研究,有助于分清用户需求的优先级。 购买行为有时候是右脑驱使的;有时候隐性需求更能和目标用户形成共鸣,显性需求靠左脑驱动,代表理性,能够让用户认识你,隐性需求靠右脑驱动,代表感性,能够让用户认可你,而很多情况下,其实成交基本都是靠右脑驱动的;再比如我们卖衣服,除了常规的颜色,布料,atv直播,做工去介绍以外,还可以从搭配出席各种场合,是否便于放置手机,坐车是否雅观,代表品味等很多细节方面入手,这样更容易打动用户,因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所以打感情牌是很多牛逼的文案惯用的手法。 -End- 作者:水伯,stygoogle创始人 本文由 @水伯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摄图网,基于 CC0 协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