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 年代起,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被中国人称为“三大件”,是当时女人结婚时需要对象所要备齐的三件彩礼,到 1978 年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又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自行车是大件之首,无论城乡,自行车到处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 1981年,北京市民骑着黑色或灰色的自行车赶去上班,图片来源:gmibike.com 在很多记录当时中国的影像资料中,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之一,大概就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长安街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车车流。1980 年代,北京的自行车以年均 50 余万辆的速度增长。到 1980 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拥有 800 万辆自行车。在高峰时段,东单、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差不多得通过两万多辆自行车。 1986年,北京长安街,图片来源:gmibike.com 1989 年老布什以总统身份访华时,收到的特殊国礼就是两辆“飞鸽”自行车。 1974年,老布什与他的妻子芭芭拉骑永久牌自行车经过北京天安门,图片来源:gmibike.com 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但从 1990 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汽车和为它们加宽的道路,将自行车逼到了越来越窄的自行车道甚至是人行道上。自行车甚至还被扣上了交通不畅的罪魁的恶名。如今再谈起“自行车王国”,我们会说到荷兰,提及丹麦,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个“一人一车”的中国 1980 年代。 如今人们关于自行车的改良都是些什么? 如今,人们对于自行车的期待,已经不只是出行工具了。它需要兼有舒适度、轻量化甚至智能化的实用功能,又得在设计感和质感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动助力的自行车是一个方向,比如我们曾介绍过的混合动力自行车 Begin ONE 、“轻客”自行车等,卖点都是帮助骑行者省力,在骑行过程中用同样的力气,可以达到普通自行车 2-3 倍的速度。 Begin ONE 我们曾介绍过的,设计公司 Pensa 联合美国手工自行车生产商 HORSE CYCLE 设计的 Merge 自行车,也被赋予都市通勤文化的意义,这款自行车既没有其他自行车那样激动人心的设计,也不占有速度上的优势,功能性是其最大亮点。除了基础的轻量化、安全性和舒适度的保证,充电、照明、防盗以及运货这些附加功能也为它加分不少。 这款车是在 Oregon Manifest 设计挑战赛里脱颖而出的。这是一场旨在能够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交通方式的比赛,希望参赛者能够设计出专门解决应对这些“都市病”的自行车。 比赛汇聚了来自纽约、芝加哥、旧金山、西雅图和波特兰的众多设计师,最终的最佳设计作品用市民投票的方式选出,在 2015 年交由富士自行车进行生产。 另有一类就是将目标用户设定为自行车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的品牌了,比如野兽骑行 App 推出的公路自行车 Leopard 和山地车 Mustang,其应用的用户群就是那些喜欢自行车运动的人,和电动助力自行车或者自行车通勤没什么关系。 如果不考虑实用意义,就有人在造型上下功夫。比如下面这个叫做 Sync 的品牌。 与传统的自行车型不同,这款车是由两根钢管弯曲而成的,还分为很多型号和颜色。还在概念图阶段时,它就受到了一些骑行俱乐部和单车爱好者的关注,产品在生产出来后,John Goodhew 曾带着它参加 2015 年的伦敦自行车展(Excel London Bike Show)。 1980 年代,自行车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但早在 1970 年代,因为汽车大量使用所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就已经引起不少欧美国家的反思。作为颇为有效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自行车当时已被视作改变汽车社会的主要力量。 下面这一组数字应该能够帮助你认识到自行车之于阿姆斯特丹的重要性: 约 57% 的市民每天会使用到自行车; 上述 57% 的市民中,又有 43% 骑行自行车上下班; 整个荷兰约有 1600 多万人口,却有 1900 多万辆自行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