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告诉《财经》记者,他对于内容人才的渴求是希望“野无遗贤”。此前,得到所公布的《品控手册》中透露,得到在尝试通过“外协作者”的机制来增强内容生产能力。 内容付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有交付价值。而内容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同样在于内容。 从主管传统财经期刊到得到订阅专栏作者、总编辑,李翔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对“内容产品如何迭代”的思考——在新的内容市场语境下,优质内容的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 拿长报道这类内容形式举例,李翔为这项内容产品在数十年间丝毫未迭代升级而感到困惑。他用电影和游戏产品作为对比,认为长报道的迭代速度不及它们的百分之一。 传统的选题机制也被李翔重新审视。“有段时间,国内五家大刊同时把贾跃亭(乐视控股集团董事长)搬上了封面。风口人物、热点话题的选题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说有利,但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看,他只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都是贾跃亭,而且他所获得的信息会有很大程度的重复。” 李翔认为,传统内容市场上有很多貌似重要的选题却是不顾及用户价值的选择。 他把杂志形容为,工业时代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但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做杂志不去研究杂志”。在第二季《李翔知识内参》中,他将作出尝试,对杂志这类传统内容产品进行移动互联网化改造。和第一季《李翔商业内参》资讯+点评的内容形式也有不同,他会尝试长短结合的内容形式。 对比新旧内容市场,优质内容的标准已发生了部分变化。它要求内容产品的生产流程从内容生产者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内容消费者为主的生产模式。在产品形式上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需求——这也是让罗振宇最焦虑的,如果App时代结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下一个时代的交付方式应该是什么? 在罗振宇看来,当前内容市场的需求特征是碎片化、跨界化、终生化和自然语言传递。这分别对应得到上产品的四个方向:信息密度高、交付效率高;涉及领域丰富,且为通识内容;构建游戏化的内容消费机制;提供音频的内容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音频可丰富用户的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则是,罗振宇认为,人类大脑更适应自然语言交流而非文字阅读,并且音频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主流。 罗振宇反对流量思维,其主要精力仍放在内容生产上。关于内容创业的目前瓶颈,破局之道正在于内容。内容的未来,即内容创业的未来。 (本文首刊于2017年6月2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责编 | 苏月 [email protected]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对文章进行转载、摘抄、整合及建立镜像等侵权行为。如需转载,请在“财经杂志”公众号后台提出申请并获取授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