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日前在接受采访中说,知识还没有成为“硬通货”,因为“一双鞋在不同平台都卖差不多的价格,但同样内容在一个平台能卖得出去在另一个平台就不一定。”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很像风口的概念,atv,并没有一群猪被吹起来? 刺猬公社 | 王惠民 近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姬十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整体行业的变化比我一年前想的要慢,我以前会更乐观一点,但其实行业的产品迭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 姬十三(左)接受采访中 (图片来源:凤凰科技) 知识付费与共享单车是2016年最被看好的两个风口,一年过后,共享单车的名字已经响彻全国,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相比之下,知识付费略显疲沓。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很像风口的概念,并没有一群猪被吹起来? “赛道已来,风口未起” 北京,每天清晨拥挤的地铁六号线,小张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得到”app,在别人纷纷掏出手机开一局“王者荣耀”的时候,他默默掏出耳机,以罗振宇的熟悉的开场白开始新的一天。 在同一时刻,中国大概有数万人会打开手机里面的app,在睡意残留的余味中,听罗胖今天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观点和看法。 知识付费市场已经有多大?参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给出的数据——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atv,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同期中国网民7.3亿,证明知识付费绝非小众消费。 “知识付费并非新鲜事物。在出版、教育和培训等领域,具有一定普适性、系统化的知识以书、学历和技能资质等标准化产品进行付费输出。这些主要是硬知识。此轮站在风口浪尖的知识付费主要指软知识付费,即消费者以付费方式获取一些认知盈余者实践的总结、经验和体会等被个体自身认为有价值的非标准化的知识产品。”极光大数据今年4月发布的《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开篇,对知识付费做的这番描述可谓恰当。 相对于需要更多时间理解吸收的“硬知识”,软知识有着更低的门槛和更广阔的受众群体,它紧密结合当下人们时间利用碎片化的特点,而音频传播也成为所有模式里面最受欢迎的一种,人们完全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收听。 不过知识付费选择跟音频联姻可能另有渊源。在过去一年一批知识付费产品大规模引爆市场之前,知识付费原初的萌芽,是一些群体对微信群的利用:通过微信群进行授课,用户先付费、然后被拉进群,对主讲者来说语音自然最方便。 知识付费平台最早的创业者,盯上的目标人群就是各类有线上语音授课需求的。知道红点直播这个产品的人至今不多,它却是这一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它的长时间沉寂,再次说明了找准风口多么重要。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一份报告,市场上各大付费知识平台,在今年3月26日当天的渗透率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喜马拉雅FM(渗透率为6.33%,用户规模为5701万),知乎(渗透率为2.17%,用户规模为1955万),得到 app(渗透率为0.31%,用户规模为283万),千聊(渗透率为0.05%,用户规模为44万),分答(渗透率为0.04%,用户规模为35万),在行(渗透率为0.02%,用户规模为13万)。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一轮知识付费风,由各平台的产品创新以及运营攻势掀起,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姬十三用“赛道已来,风口未起”来描述市场现状时,他说的“风口”应该是期待中的某股更强烈而持续的风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姬十三还说,知识还没有成为“硬通货”,至于什么叫硬通货,他举例说明:“一双鞋在不同平台都卖差不多的价格,但同样内容在一个平台能卖得出去在另一个平台就不一定。”(注:“硬通货”的原意是金属货币,现在多指信用良好、币值稳定的货币。) 那么,知识会变成“硬通货”吗? 知识付费发展进程 (图片来源:极光大数据) 轻付费问答模式的尴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