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正在以控制酒吧的方式,抢占中国的精酿啤酒市场。本地精酿啤酒商和百威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 上海南京西路丰盛里的鹅岛餐吧,排队的人群从晚上 6 点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是周五,一般到了 9 点都还没有散去。即便是匆匆路过,很多人也会被门口那个夸张而有萌感的鹅头所吸引,有的还会停下来拍个照,或者忍不住往里张望。但如果是冲着精酿的名气而来,大概都会点上一杯本地特色的“十二号线白啤”或者“吴江路波特”。 这个人气颇旺,发源于芝加哥的精酿啤酒酒吧今年 2 月被百威英博引入中国市场,紧接着百威买下了上海本地的精酿啤酒酒吧拳击猫,加上去年年底的开巴,这让百威在上海一下至少拥有 8 家酒吧(3 家拳击猫及同一个团队创立的 Liquid Laundry;3 家开巴;1 家鹅岛)。 相对百威的体量来说,这看上去似乎不值一提。但事情远非那么简单——啤酒巨头百威被视为了中国精酿啤酒市场的搅局者,《财富》发表的一篇文章甚至直接将其称为“中国精酿啤酒的新恶霸”(China's New Craft-Beer Bully)。 也不是没有其它啤酒巨头染指精酿啤酒市场,喜啤士(一个啤酒推广和研发的第三方机构)的创始人刘俊杰告诉《好奇心日报》,青岛正在研发精酿品种,燕京为精酿啤酒开设了新的生产线,华润旗下的投资公司在做大量的精酿啤酒调研,并和国内一些独立的精酿啤酒品牌有了密切的接触。 但它们都没有百威这么激进。为了精酿啤酒这个新市场,百威在 2 年前专门成立了一个被形容为“颠覆性成长组织”(Disruptive Growth Organization)的 ZX Venture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孵化器+投资公司”,任务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为百威英博搜罗并投资或者购买小众的精酿啤酒品牌。ZX Venture 在中国的办公室就在鹅岛楼上,看上去就像是个创业公司,它们也不隶属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而是直接向纽约总部汇报,由此可以猜想它的独立性和权限范围。 上海的鹅岛餐吧(图片来源:鹅岛微信公众号) 鹅岛的啤酒龙头(图片来源:鹅岛微信公众号) 餐吧内随处可见的酿造设备(图片来源:鹅岛微信公众号) 《好奇心日报》曾经报道过精酿啤酒是如何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尽管精酿的定义和行业标准都相当模糊,但这并不妨碍它被一些年轻人追捧,其市场特点之一就是被包装成了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你从产品包装、酒吧氛围和调性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立气质”和反工业化。 根据中国国际精酿啤酒展览会发布的数据,直到今年 5 月精酿啤酒在中国啤酒市场所占的份额还不到 1%,但这几年一直保持了增长的势头,拿更成熟的美国市场做个参考,精酿啤酒的占比已经占到了整个市场的 12.3%(销售额占比到了 22%)。 可预期的市场潜力是百威早早卡位中国精酿市场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大众化啤酒产品销量的整体下滑加剧了事情的紧迫性。 2014 年中国啤酒销量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衰退,之后两年连续下滑。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的数据,2013 年的 505.8 亿升是中国啤酒历史上销量的最高值,而去年只有 456 亿升的销量。但销售额却在增长,2012~2017 年年均增长达到 8.4%,这意味着更多的人选择了价格更高的啤酒,而喝的量减少了。 在这个消费趋势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价格低、口味淡、产量大的“工业啤酒”。燕京 2016 年销售额下降了 10% 以上,为 63 亿元,利润下降了 25%,为 4.51 亿元;青岛收入下降了 8%,为 147 亿元。旗下包括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大众品牌的百威英博的销量也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人口和渠道红利的消失、替代啤酒的其他酒饮,或非酒饮选择的增多导致的竞争的加剧、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消费升级”都是可能的原因,还有品牌形象的老化,正如麦肯锡的高级顾问 Gordon Orr 所说:“这些(国产大众化啤酒如燕京、雪花和青岛)品牌形象并不高端,消费者认为那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喝的酒。” 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本地化的小型精酿,而不是经典的大众啤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