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投资人认为,VC行业正在迅速寡头化,资本圈熟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已经很难被其他基金插足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在这张网络内部消化掉。 正因如此,顶级投资机构不仅有机会吃到“头啖汤”,也不愁没有“接盘侠”。一位VC从业者举例称,“比如朱啸虎,他可以直接走上高瓴资本张磊的游艇,也可以直接找到腾讯战投的老大”。 一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判断说,“你看看,4月份以后才开始投充电宝天使轮的,还有几家是知名的机构?时机早就过了!现在再投这类项目的基金基本都等着被清盘吧。” 面对顶级投资机构结成的紧密网络,跟风就成了长尾投资机构的宿命。“面对风口时,投错不要紧,至少不能无所作为,免得不好向LP交待”,遇到一批“to VC”的项目送上门来,双方一拍即合。上述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估计,“这样的投资机构占到了80%以上。” 投资共享雨伞这种项目也出于无好项目可投的无奈。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认为,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更好的方向了,而且头部的创业团队毕竟有限,长尾投资机构投不进去,就只能发掘一些“奇奇怪怪不靠谱”的项目,“纯粹参与一下”,一般也就投几百万,他们肯定是“不抱有多大希望的”。 一门难做的生意 在共享充电宝这个类型的项目中,“点位”是被业内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多位投资人都对36氪表示,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给餐厅这样的点位送“进场费”,在今后越来越无法避免。 与共享单车不同,自行车可以就放在马路上,但充电宝要放进餐厅、商场,得先搞定商家。而难就难在搞定商家。 充电宝本身的门槛很低,唯一的门槛就成了用大资金量尽早签约尽可能多的餐馆,用资本封住进入的通道。于是,投资人被绑架到了这场赛跑当中,不下重注,扔到市场上可能都没响动。 而强势的渠道一定会吞掉最多的利润。 “商家的圈子很小,谁敢开第一个先河去补贴,后面每一家都要给,拿多少资金都不够。一家给五百块多不多?算下来融十个亿都不够花。”一位创业者担忧,一旦“补贴战”开打,海量的餐厅很可能会迅速榨干共享充电宝们的资金,“在渠道面前,共享充电宝玩家有什么议价能力?最终还是会沦为餐厅管理充电宝的一种工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充电宝企业在筛选投资机构时,重要标准就是“到账快”。充电宝生意的卡位效应非常明显——一旦有一家占领某家餐馆之后,第二家再进来,成本会升高,所有人都在拼命用地推速度来筑起壁垒。李鑫达说,“几家领跑的公司,用不了4-6个月,市场就几于饱和,无地可铺了。” “你不觉得现在速度很疯狂么,北京和上海的地盘可能很快就被瓜分完了。”李鑫达说,“到了5月还做不出样机,就没太多机会了。每个人速度都会很快。前面的人现在以每天几千台的速度在扩展。最可怕是产能提升后,后面每天可能是几万台的速度去铺开。 ” 并非所有商家都认可这种新玩意。在36氪的走访中,直播,部分高档餐厅经理表达了对收费充电宝的抗拒,他们认为收费会影响食客的用餐体验,如果再需要食客交押金,买充电线恐怕只会更引起反感。 一位知乎名为“安祖”的投资行业人士则认为,“餐厅的最大诉求是提高运营效率,小机柜和台牌能做到提高餐厅运营效率的任一项吗?我基本看不到。甚至有可能会降低翻台率这一点,就足以判了小机柜和台牌的死缓,贴钱也未必让他们进场。” 更要命的是,美团亲自上阵了。一位业内人士向36氪展示了他和美团点评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的聊天记录,记录显示,美团原本打算以投资的方式来进入这个市场,但在摸过多个充电宝项目的底之后,美团希望将此业务与其他会员业务打通,决定自己上手这桩生意了。 一家投资了充电宝的投资机构合伙人悲观地认为,美团的进入,一定会改变目前整个市场的格局。“充电宝这件事情最核心的壁垒是控制商户的能力,融到很多钱的玩家只能拼命补贴商户,但美团除了有钱,还能花更少的代价来控制场景。” 相比创业公司要从头开始组建地推团队,美团和餐厅的关系更加紧密,留给充电宝创业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了。 缩水的财务模型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一些充电宝企业发现,很多场景并没有产生出太高的使用频次。 36氪获悉,一家较早拿到大额融资的充电宝企业,其产品的实际使用频次就从商业计划书中预估的单个充电宝一天出借3-5次,缩水至0.5次-0.7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