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起来就是对水环境、温度环境、食物环境都具有极强地适应能力,所以一只小龙虾寿命达到2-3年非常正常,再加上可以无季节限制地常年繁殖,这些都为小龙虾广泛地繁殖准备了最重要地基础。 不过,这只是小龙虾制霸地充分条件而已,这些还不足以把小龙虾推动到中国人地夜宵餐桌之上。 2 第二步: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小龙虾具备了养殖地条件,还需要有正规地规模化地养殖技术地成熟,要想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制霸,一定规模地养殖基地是需要的。 这中间大家会立刻想到两个对龙虾产业链推广不遗余力地城市,一个是江汉平原地潜江市,一个是江苏地盱眙。 根据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地 《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发布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小龙虾产量TOP30中,湖北省在前10名城市中占据了8个席位,湖北监利、湖北洪湖市、湖北潜江市分居前三位,养殖产量分别为97185吨、74667吨、46575吨,潜江在产量上并没有居于首位。 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潜江在对小龙虾推广、食用上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在关键地养殖技术上也有着重要的革新。 早在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核心是最大限度提高农田地复种指数,也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具有极大先进性,在耕地利用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上都有很大作用。 后来,在2010年水产专家又试验出虾稻共作模式,在虾稻共作模式之下,一年可以实现两次养虾,大大提高了养虾地效率,同时由于该模式不打农药,化肥用量较少,产出的虾稻质量好、安全性较高。 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产量,亩产增虾100斤,因此得到了比较广泛地推广。 另外还有一种养殖地方式就是池塘养殖技术,通过创新的实现虾蟹混养,也可以使每亩养殖能够提升40-60公斤产量。 这些创新的养殖方式地改进也是为小龙虾大规模普及奠定了最底层地供应基础,同时通过养殖基地地形成,为潜江、盱眙等地龙虾深加工产业链地完善奠定了基础。 3 第三步:吃法改良史 如果只有供应端的变化,没有需求端的变化,小龙虾应该也还是一只普通地小龙虾。 龙猫君记得10岁的时候,会经常拿着自制地钓虾杆去河沟里去钓野生地小龙虾,那个时候地吃法就是纯油焖,所谓油焖就是用足够地菜籽油加热后将洗净后地小龙虾丢进油锅炸,爆香之后再用辣子等调味料煸炒。
而与此同时在湖北潜江,小龙虾地食用已经开始了革命的一步进程,正是这步进程从让小龙虾开始逐渐走上餐桌。 不过那个时候,潜江人民还只是炒制小龙虾,直到江汉油田五七厂大排档地厨师开始油焖地方法制作小龙虾,小龙虾才正式确立了油焖大虾地做法。 并且这种手艺从潜江逐渐扩散到整个华中地核心地带武汉,而在武汉这样城市落地生根之后,小龙虾才能说终于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地第一步。也第一次在大城市的味觉体系中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而这个开创者地名字叫做李代军,后来被编入潜江出版的市志之中,据该市志记载,2003年是一个重要地时间节点,这一年,王场镇李代军在江汉油田五七区开设餐厅,以每斤0.2元购买龙虾,将其烹调成油焖大虾,因为其味道可口,迅速火爆成为潜江餐饮业第一品牌,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全市油焖大虾馆就发展到2000多家。 所以对于小龙虾被引爆和推广,口味得改良以及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麻辣小龙虾地崛起,李代军是需要记大功劳的。 而与之对应地是江苏盱眙另外一种大力推广的吃法,就是盱眙十三香龙虾,这种吃法,让小龙虾和一种特殊的配料十三香(数10种中草药地混合)并配以辣椒、花椒、葱姜蒜盐糖、洋葱、青椒等材料烧制而成。味觉上呈现出麻、辣、鲜、香、甜、酥得口感。而这种起源于江苏盱眙县地吃法,如今也逐渐地衍生出八个门派、二十七种烧制方法。 十三香龙虾地诞生也不得不感谢两位重要地人物,分别是许建忠和王学礼。 许建忠和儿子许瑞海从徐州来到盱眙开了一家“老许调料行”的门面。许建忠略通医理,家中世代做南北货生意,于是根据山东卤菜的“八大味”和传统五香粉特点,调配出一款十三香调料。 而在盱眙老影剧院门口,有一名卖田螺的瞎子,在老许调料行里购买了这款十三香用于烧田螺,做出来味道很好,一天可以卖500斤。 而卖田螺的瞎子有一位连襟,名叫王学礼,开了一间三元饭店做瞎子生意,每盆龙虾5斤卖30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