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软件业务还是IT咨询,都如同IBM面向客户需求的利剑,可以让客户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两个主要火力部门之间没有协同,加上对销售云业务天然的“轻视”(毕竟KPI是主题),逐渐让IBM失去在“新世界”的客户资源。 IBM CEO罗睿兰 M认为,当年软件部门与咨询部门之间的拧巴,或许到今天也是很难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大中华区)。两把利刃看似都指向客户的需求,但是两把利刃是各自为政的,没有互为赋能以及形成合力。从这个结果来看,当时收购的很多优秀资产或者产品,最终没有体现出最大的价值。直到今天,M都对此深感遗憾。 当然,这两大部门如今对于IBM的总体利润贡献,正好相反。收购并划入软件部门的这些优质业务,流水略小但是利润率高;而咨询部门销售的业务,营收额高但是利润率偏低(而且没有推动新收购的业务)。两个部门无法协同也难以整合,造成收购的优质资产在过去几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在懂懂笔记看来,当年郭士纳力排众议,没有对IBM进行分拆,而是提出转型服务,向客户提供全方面的服务能力,是那个时代最正确的决定。这个逻辑是,即便最牛的甲方,也不可能对IT行业所有的技术都全面了解,如果一个服务商能为他提供从软件到硬件,从售前到实施的的整体服务,即便是费用贵一些,客户也会乐于接受。 而且,IBM坚决不碰“解决方案”这块,没有与这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发生业务冲突。“IBM的价值是能为客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整合服务能力。”这是当年郭士纳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从甲方转到IBM做CEO后,站在甲方的角度对IBM服务提出改革的重要原因。 郭士纳历任传统企业掌门人,他把做甲方是深恶痛绝的问题,推广到IBM的服务能力中。这个时期,IBM提供了通用的系统级服务,拿到自己该拿的那部分利润,与解决方案服务商、ISV(系统集成商)互惠互利且互为生态,造就了当时IBM的成功。 可是在云计算时代到来后,曾经的优势都逐步变为劣势,连续五年的营收下滑,或许有依恋传统优势,惯性思维使然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管理和运营不畅,不愿意跟随市场变化。 创建概念,引领概念,回看过去20年,每一个IT业界的新方向,都能看到IBM的身影。但是引领风向标是能力,而实施自己的愿景并且转变为持续业绩增长也是能力,这一点IBM在“迷失的五年”确实没有做到。 正如懂懂笔记在上一篇文章中总结的,提出领先的理念,却依然采用传统的“捆绑销售”理念,希望客户购买打包的解决方案,看似能一次性获得较高的营收,但是却会逐步失去客户的青睐。 云计算时代,客户希望购买的可能就是一颗明珠(最能解决自己业务需求的那项服务),但是你如果将明珠与鹅卵石一起打包在一起,让客户怎么选择? 聚焦认知计算,能否上下齐心、一力贯之? 如今,已经提出专注于“认知计算”,开启认知时代的IBM,是否将迎来转型五年后的上升契机? 懂懂笔记认为,再次领先行业,率先提出先进理念的IBM,只要全球一盘棋,面向私有云及混合云用户群体,上下齐心、一理贯之,让用户清晰地明白“认知计算”是什么,能带来哪些好处,重铸辉煌并不是问题。 关键则是,用何种方式让客户去真正“认知”? 原有的咨询服务、软件和硬件事业部如果形成一股绳,让原有IT咨询和实施的优势继续发挥,而软硬件等部门对“认知计算”形成共识,面向客户提供平台化、模块化的服务与产品,是否是一个思路? H认为,类似的话题,在一些exIBMer群体中有过探讨,但是感觉不太可行。“因为我们IT咨询的优势已经不再。” H强调,如今IBM在咨询方面的挑战来自很多方面。“今天如果IBM派咨询顾问去客户那里去服务,会看到自己的人比竞争对手要贵2~3倍,但是他们在能力(服务水平)上能超过竞争对手2~3倍吗?不太可能了。” 十几年前,IBM招的人才可能还是顶尖的,培训出来的咨询和实施都是业界最优秀的。H指出,近年来IBM历经大量裁员和人才流失,新人进来也不是当年的水平。“而竞争对手在人才的能力上也逐渐和你接近,我们的价格可能就会让客户心里打鼓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