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的未来。这不仅体现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度、传媒中超高的曝光率,而是在从政策法规的推进、从大公司到创新公司的布局、软硬件技术和算法的进步中,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无人驾驶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启。”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说。就在前不久的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发布会上,他对黑智说,“现在最能颠覆未来的技术,我选无人驾驶。” 对无人驾驶的资本布局正在纵深化展开。有传统汽车厂商和各种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联手,有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有投资机构们和创新公司们在整车解决方案、传感设备、地图等方面的试水。 当谷歌无人车项目正式更名为“Waymo”,并宣布与传统车企合作,以及在不久前与lyft携手;当百度开放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计划,似乎为我们展开了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的重要进程。 但是无人驾驶仍然是一个存在质疑的领域。去年特斯拉自动驾驶车辆的车祸引发了大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美国加州禁止了Uber自动驾驶车辆的上路测试;国内的自动驾驶车辆路测也处于暂停状态。 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尤其是对于众多创业公司而言,究竟应该如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驭势科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两到三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我认为只有两个,一个是高速公路的L2、L3级的自动驾驶,还有一个就是限定场景的、低速的无人驾驶。”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说。 在今年年初CES2017的展台中,驭势科技发布的针对城市空间的无人驾驶电动车引起了关注。这是一款全新的交通品类:城市移动包厢。在内部,座椅是环形排列的,没有搭载常见的汽车方向盘和仪表盘,所有传感器都融入外形,车内外还具有多个屏幕,乘客与行人可以互动交流。 而在当时,吴甘沙表示,驭势科技更大的野心在于,这是在未来两年内实现量产无人驾驶汽车的解决方案。 几天前,驭势科技展示了自己在商业化进程方面的成绩:率先在广州白云机场、杭州来福士购物中心等地开始了持续的技术验证和试运营服务。 驭势科技与白云机场合作,投入一辆无人驾驶车在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提供摆渡服务,于3月31日-4月1日广州举办“2017中国机场服务大会”期间,向中外旅客展示人工智能与机场服务相结合的先进技术。 抵达旅客可以在停车场内“自动约车”,并搭乘无人驾驶车到指定的停车位。无人驾驶车内设有4个座位,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乘客提着行李上车,只需按一按钮,车即可自行启动,按照优化的路线前往目的地。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车配备包括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等在内的多种先进传感器,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而在杭州来福士广场,驭势科技与凯德集团合作首次试水大型地下停车场的无人驾驶车自动摆渡服务模式。此项应用中,消费者可以在电梯口呼叫车辆,系统将自动识别其停车位,进而将乘客送至停车位。 这种应用需要克服多重挑战。首先由于地下停车场无法获得GPS信号,无人驾驶车需要依靠基于机器视觉的定位技术实现导航,难度极大。其次,地库道路相对狭窄,有密集的行人和社会车辆,对于无人车的感知能力和规划决策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在该项目之后,驭势科技和凯德集团也计划后续继续拓展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创新,挖掘更多的创新服务模式。 2016年,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宣布,离开已经为之工作了16年的英特尔,成为驭势科技的联合创始人、CEO。“我相信未来。”在去年接受黑智的采访时,他说。彼时,他告诉黑智,他给自己树立的目标是“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家、能够量产的无人驾驶平台提供商和服务商”,并且提出,作为创业公司,就是要在主流玩家之外做“边缘创新”的思路。 现在,他的商业化思路应该是更为清晰和明确了。“自动驾驶,是一个6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吴甘沙说,“通用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还需要5年甚至10年的时间,而在无人驾驶商业化方面,我们也有更深的体会。”
CES2017展台上的驭势科技无人驾驶电动车 智能驾驶是一个未来的符号。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是一个6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之所以说它是6万亿美元,实际上它是6个万亿美元市场组成的。 首先,是万亿美元的汽车市场。一年全球光卖车就有7000亿美金,它和周边带动的产业加起来,大约能达到2万亿美金左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