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涉及到的问题,包括高精度定位覆盖,这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可以达到厘米级覆盖,它要发展起来我觉得大约还需要1年的时间就够了;高精度地图的覆盖,可能还需要3年左右;还有V to X通讯的覆盖,未来它的终极解决方案应该是基于5G,而5G大概是在2019-2020年开始商业化部署。 第三,技术还不够成熟。 在开放城市环境下,实现无人驾驶需要5-10年。谷歌已经做到驾驶五千英里才需要一次人干预,就是说一年才需要一次人干预,但是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而L2、L3级的自动驾驶要实现大规模普及,要需要三年的时间。 第四,成本偏高。 无人驾驶我们常说,成本最贵的部分就是激光雷达,它的成本从今天的7.5万美金降到几百美金可能是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做的低速无人驾驶电动车的价格,要降到10万-20万的区间,可能就需要三年。 10万-20万的价格是什么意义?就是说今天的一辆车,再加上一个司机一年的工资。降到这个区间就意味着,它的大规模商业化已经可以出发了。还有就是CV-X高精度定位等服务成为免费的服务大概也要用到3+年的时间。 第五,社会接受度也是一个有待去验证的问题。 如果要商业化,那么,你一定要去选择这个时间表上合适的这些点。 我们要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其实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为什么通用场景的无人驾驶还差一些火候?另外一个就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应该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落地。
驭势科技和商业地产跨界合作 通用场景无人驾驶的挑战 通用场景的无人驾驶,现在面临技术上的三个挑战。 第一个就如何去处理真实的复杂场景。传统上很多做自动驾驶的企业,都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里面去做一些测试。但是真正要部署,会面对如何处理这个真实场景复杂程度的问题。 在真实场景中的无人驾驶,要学会判断态势;要评估道路、其他参与方的动机或是行为,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来模仿“老司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寻找更好的方法。但这还有待验证。 第二,人工智能的鲁棒性。鲁棒性一方面是通过代码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数据。代码可以通过许多覆盖的测试来实现,但是数据很难做覆盖测试,关键是数据会影响它的行为,atv,因为数据上面跑了很多随机算法和机器学习。有了随机算法和机器学习,它的行为就变得不确定了。 关于这个我可以说一下,现在大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非常火,但其中给还有一些“命门”存在。一个是训练集的偏差,一个是开放动态环境里的所有状态无法穷举,还有就是大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的“黑盒子”问题。 我们未来希望能够把今天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学习的算法都融合起来,不仅需要深度学习,还需要强化学习,不断地去适应环境;然后,我们还需要逻辑的推理,将迁移学习引进来,还要掌握基于贝叶斯的因果推理。未来无人驾驶的智能,还需要很多不需要大数据的能力。 第三就是,如何为智能驾驶系统给出一个可预期的置信度。 去年特斯拉5月出了一场车祸,可他们给自己辩解,这个车开了1.3亿英里才一次事故,美国的平均水平是9千万英里,这都比平均水平好的多得多,还有什么可质疑的?但是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数据样本太少,不具备统计的显著性,如果第二天再出一次事故,就变成1.3亿除以2,成了6500万英里,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数据才能证明是否安全。要多少数据呢?兰德公司做的一个数学模型,大概要开100亿英里,才能够有95%的置信度。 我如果没办法在实际的道路上开那么久,我得想办法在虚拟的环境当中开那么多。虚拟环境其实就需要仿真器。我们最早的仿真器可以去测试我们的规划、角色,但是它不足以去验证我们计算机视觉的算法。现在我们也在跟一些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合作,希望能够基于大数据快速建模,以及有照片级的真实度,能够去测试计算机视觉的算法。通过这样的一种模拟仿真器,就能够更好地去进行百亿英里的训练,而且这个训练当中,你可以把强化学习升成性对抗网络放进去,打造智能驾驶的AlphaGo。 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战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