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第一,做观察,观察用户、场景以及行业;第二,思考,思考需求、推演抽象,得出框架;第三,表达,表达方式可以文档、设计、产品原型等等,把观察思考的内容具象化,在团队内部展示沟通、协调资源;第四,实践,包括开发、上线、迭代、复盘等过程。四个环节步骤,形成工作闭环。 AI 公司一系列的行业和产品特性会给产品经理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需求不确定(比如,如何写测试用例); 难以判断产品\项目效果(预期很难管理); 缺乏数据(市场、用户、反馈); 还未形成有效的产品开发迭代范式...
目前很大一部分人工智能公司的都是从 To B 切入的,为其他公司提供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这就好比做外包,客户的需求是很难在一开始就界定清楚,在开发的过程中是不断在变化的,产品经理在这里需要发挥缓冲区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你会从老板、客户、用户那里收集到繁杂不清的需求,有些需求可能是实现不了的,你需要对这些需求进行过滤,并对重要优先级进行排序。 除了需求以外,更顶层的挑战来自于落地场景的不确定,这里需要产品经理可以作为一个 Hunter 的角色,找到一个精准并且足够小的落地场景。这也是一部分互联网从业者暂时还看不清 AI 的原因,即缺乏明确的 to C 的场景需求。 挑战2:打不开的技术黑盒 AI 时代的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 AI 的技术黑盒。在成熟的产品体系下,产品经理是不需要考虑技术黑盒的问题的。但是 AI 产品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技术黑盒,是有内涵和外延的。内涵是指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外延从外部输入控制信息,根据他的输出信息来判断他的功能和特性。 产品经理不要试图从从内涵的角度了解技术,你的最终目标不是技术专家。技术领域其实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是鸭子,叫起来也是鸭子,行动起来也是鸭子,那他就是鸭子。所谓面向对象编程,只是换个接口而已,放在产品经理的语境中同样适用。 那么如何从外延理解或者定义技术呢? 首先,可以从效果来定义技术,即它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其次,从适用环境来定义技术,即这项技术适用于什么样的环境,环境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再其次,从产品消耗的资源来定义它,即如果要实现这样一项技术,要消耗什么样的资源,要多少数据;然后如果环境变了,或者说如果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从团队配置来定义技术。产品经理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 People Skill。所有的技术、产品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所以从人、团队的角度去定义技术,其实应该是产品经理重要职业技能之一。在 AI 时代里,我们不能保证某个技术黑盒一定能打开,或者对于某项技术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但是经过职业积累,产品经理需要能够把控实现某需求需要什么样的团队配置,以及对于工程量的估算。 挑战3:来自团队的挑战,端口更复杂 第三个挑战,就是团队的挑战。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中看到的情况是,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倾向于让这个团队之间的接口非常明确(守崑老师是技术背景)。同时,团队的交互是非常清晰的,大的公司在接口的人实际并不会很多。为什么这样设计?原因是这样才能让系统是可控的。 我们可以想象流水线的情况,对于流水线上的工人来说,他们的接口就是上一个 Stack 和下一个 Stack 这两个接口就够了,而且跟他发生交互的人,跟他的工作性质是类似的。 AI 是一个新兴的、不确定性很高的行业,团队的组织架构会跟成熟行业大公司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可能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挑战就是,你的接口会变得特别多。产品经理需要跟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打交道,并且还有一些新物种,刚刚已经被吐槽半天了,所谓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这个物种目前还相对比较简单,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叫科学家就行了,工程师这个物种就复杂了,会有前端、后端、客户端,还有数据库一系列的工程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