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人社 × 爱因互动联合主办的「 AI 时代的产品经理 」活动上,我们邀请了爱因互动创始人 CEO 王守崑,文因互联 CEO 鲍捷以及 S 先生创始人 Mingke 三位老师,分享交流了人工智能在怎样影响业态,真正的 AI 产品经理的角色与JD,产品的对话式交互( CUI,Conversation UI )特性以及产品经理在 AI 时代下技能边界在哪里等话题。 王守崑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硕,是中国最早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之一。在创立爱因互动之前,曾在豆瓣工作 8 年,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了豆瓣的整体算法架构设计和实施。后来参与创立了在线教育公司微学明日,担任 CEO 兼 CTO。这次的分享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公司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挑战、对话机器人的困境与潜力、以及对话机器人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场景等话题。 我们对活动的内容做了分享的编辑和整理,关注职人社 (微信号:zhirent)然后回复关键词「爱因互动」四个字可以获得王守崑老师的分享 PPT。 新的 GPT —— 人工智能 经济历史学家 Gavin Wright 对于通用技术( GPT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下了一个定义:
「 Deep new ideas and techniqu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for important impacts on many sectors of the economy」,定义了一门通用技术可以做到显著提升生产率,并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正是发生在 21 世纪的新的通用技术,但一门新通用技术的行业的成熟期是极其漫长的。不但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还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积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这个漫长的行业积累当中,人工智能在学术、实验室的效果很好,各行各业都在关注他在业界中的实践表现,但是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绝大部分是技术专家,很少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特别是交互领域的 AI 产品,很多时候还是只个「 人工智障 」。
通用技术年代表 via yusen 尽管新的通用技术可以在效率上带来极大的提升,但人工智能的兴起未必会一次性地代替固有的产品、模式,也未必会让过去的相关从业者直接下岗。它带来的会是一些新的产品服务、新的商业模式,甚至产生新的团队组织架构和工作范式,这里面也会衍生新的就业机会。 所以 AI 技术能做什么? 吴恩达 * Andrew Ng 有一个观点,虽然不是绝对通用,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方法,即一秒法则。一秒法则是说如果人的判断或者人做的事情能在一秒钟之内完成的话,这件事情就很有可能会被 AI 替代。 *编者注: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曾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他的经典例子就是自动驾驶。我们在开车过程中,需要做踩刹车、踩油门、左转、打灯等无数个判断,每个判断都是在一秒钟之内完成的,按照一秒法则的理论,驾驶这件事就是可以被 AI 替代的。这意味着,所有能用一秒法则去做的事情一定是大规模和重复性的,并且背后含义是这件事一定是在限定的、非常窄的领域。如果这个场景涉及到复杂领域,就没有办法用一秒法则去做。比如,计划暑假去哪里玩儿?这回涉及到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目的地的情况,机票是不是订得到,预算是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一个场景特征就是,就是可以快速获得反馈。实际工作中的产品经理经常要考虑问题,就是能不能快速获得反馈。无论是不是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越快获得反馈的产品或场景,其实越适合用算法。原因在于它能够快速的去做优化调整,去调整参数、调整模型,它拥有足够多的训练数据,而且它会是足够快的。反过来说,有比较长的反馈周期的场景,是很难做优化的,因为中间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要控制的变量太多,很难把这个周期中的因和果联系起来。 所以产品经理做是否可以借助 AI 技术做一定程度上的优化的判断依据就是,是否能获得大规模的重复性数据,领域足够垂直足够窄,并且事情做得好不好可以很快收到反馈。 AI 时代的产品经理日常挑战 互联网产品经理和 AI 公司的产品经理在基本能力模型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AI 公司的产品经理一方面要具备产品经理的一些技能树,比如,沟通协调、领导力、同理心、组织谈判沟通、察言观色等等能力,而 AI 公司的产品经理会对细节掌控上做更多的要求,需要产品经理从细节上把握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实现过程。同时还会考察到产品经理的在定义问题时的思考深度,以及大局观的决策力,把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挑战1 :需求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