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主要观点:创造包括三要素,领域、业界、个人。创造的本质是对一个领域内容的新的贡献。一个有创造性的社会需要有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包括公平的竞争机制、合理的选择标准、给发明创造者提供的优厚待遇。一个有创造性的组织,也需要有合理的运作与评价机制,保持与领域和业界的密切联系,鼓励和启发创新。有创造力的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充满好奇心,能够专注,有复杂的两面人格。创造需要一定的机遇。创造的过程分几个阶段,首先要对领域有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其次要能够异想天开,提出许多新的想法;最后要能够严谨论证,筛选出最好的想法。教育要发掘孩子的天分,激发孩子的兴趣。要使自己幸福,应该努力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让挑战与能力达到平衡,使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笔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从前辈、导师、同事那里学到了一些经验,自己也尝试总结各种经验,有一定的体会[3-6]。读完《创造力》一书,仍然有顿开茅塞之感,许多模糊的点变得清晰了,许多孤立的点连成了面。下面是自己的读后感。 当今中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未来的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毫无疑问,评价的导向应该是鼓励真正的创新,但这却是知易行难。需要领导者们,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有远见和魄力,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机制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给最优秀人才良好的待遇,更重要的,给他们尽可能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重要的是要找到最优秀的人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保持与领域和业界的畅通交流,让他们互相激励启发,琢磨切磋,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个企业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首先要弄清楚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成果,不同的企业对科研的需求应该是不同的,关键问题是是否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给领域增加新的知识、新的内容,给领域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这应该也是我们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我们需要在意的是论文的成果是不是可以作为领域的知识保留下来,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是没有意义的。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被引用数、h-index都只是一些参考指标,不应该成为评价科研工作者的主要标准2。 在一个领域做创造性工作意味着对领域有本质的贡献。笔者认为,本质的研究的成果大概有下面一些特点。(1) 经得起实践检验,(2) 有坚实理论基础,(3) 简单明了,(4) 是实用的(仅限于工学)[3]。 从创造的三个步骤中可以开出,创造需要有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个是对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另一个是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如何提高自己对领域的理解和感悟呢?笔者一直认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即兴趣与环境[4]。这一点,《创造力》在谈到个人成长过程的时候也提到了。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兴趣可能更重要,另外,环境的熏陶、感染、激励、启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提高自己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呢?这个似乎很难找到秘诀。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一个增强自己创造力的办法就是训练自己标新立异的能力,应该有争做Only One而不是NumberOne的意识[5]。 契克森米哈认为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候都会进入心流状态,创新的时候也是如此,也提到创新过程中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心理学家荣格曾用他的理论对此给出解释[6],笔者比较推崇这个解释。荣格认为人的创造主要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创造过程中,首先潜意识中各种不同的想法相互较量,心理能量流向潜意识,这时人会体验到创造的苦痛,做出异常的举止,弄出可笑的事情。新的创造产生的时候,对立的不同想法达成统一,心理能量流向意识,这时心里达到新的平衡,人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有创造力的人人格上往往拥有两面性,一个解释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比如,人天生是有内向和外向之分的,有创造力的人,既内向又外向,说明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意无意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自己。有创造力的人养成了适于创造的习惯,这也许是本质上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 Perennial, 1997. [2]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 1990. [3] 李航,科学研究在于探明问题的本质,新浪博客,2011. [4]李航,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新浪博客,2011. [5]李航,做有独创性的研究,新浪博客,2011. [6]李航,荣格论创造,新浪博客,直播,2011.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