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要觉得一些人不读书素质就低。书只是求知、了解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渠道。有时效率还不那么高。除了它,还有很多:游历、与他人交流、广播、影视、各种互联网终端都是。要看到,一个时代如果更讲求行动,需要强力实践才能突破发展障碍,那在书房里耗着倒是罪过。比如民族存亡关头,你在那里要国人天天读书就有些麻烦。 前年,作家吴晓波撰文说马云们不爱读书。除了不符合事实外,在我看来,这一周期,正值移动互联网强力改造许多产业、社会时刻,对这批人来说,面前没什么参考,atv,行动与实践比书本更重要。 我们确实也没有权利要求一个社会所有人都去安静读书。这样的局面也是很可怕而且一定也病态的。当然,常态社会,如果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整个民族都不怎么读书,那一定有深深的危机在。 三、啰里八嗦太多,看看一种结构变化 上面2008年到2013年,整个线上线下图书整体零售额并不那么牛逼。当然,直播,这里面有线上的崛起,年均复合增幅都接近100%。 就是说,数据里有渠道结构变化。但综合来说,仍是实体书店占比仍然领先。 2014年至2016年,却是一个关键周期!2014年,全国图书销售总额为543亿。公开数据显示,当年线上渠道强力崛起,零售码洋规模达200亿,其中天猫图书一家成交额超过40亿,同比增长50%以上;2015年零售总规模为624亿,2016年为701亿。而这701亿中,线上渠道出货营收达365亿,成长30%,首次超过了实体书店。 而这365亿中,天猫图书一家又占比超过50%。等于说,图书品类每天有超过5000万元的GMV。 四、这种整体成长与结构转换背后有以下背景 1、中国电商平台渗透力增强,整体线上消费快速普及。图书出货虽然远不如家电、服装等许多品类,但是整体出货在整个零售热潮中同样大幅受益。 过去民众不那么爱看书,除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外,这里面也有图书渠道体系的问题,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水很深,发行环节更是。它不但左右着图书零售终端的体验,更是左右着图书的价格体系。很多时候,它抑制了民众的阅读热情。 当然线上图书渠道早已成军,不过,过去的垂直电商如当当等,很难独立撬动、变革传统的产业链。加上图书标品耕耘,毛利不高,而民众买书缺乏规模,导致仓储、物流、配送环节成本很难摊薄。因此,口碑虽然不错,整体影响力却很有限。过去,一些平台尝试自营,但是图书品类与主题选择又很有限,价格战下,许多优质图书很难进入平台,同样影响着消费热情。 这个行业需要具有更大的开放平台支撑,才能真正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尤其给传统阵营提供生存的空间。同时,还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与海量用户,以形成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运营,从而能给整个行业赋予更高的效能。 我想,这也是天猫图书最终崛起为最大图书平台的原因。相比竞品,它的动作确实更着眼于一个价值链的重构与锻造。比如这次“世界读书日”,它就协同上下游,渗透全民阅读:4月21日至23日,天猫图书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100家出版社以及毕淑敏、易中天、罗振宇等名人推出“百社好书”计划,精选1000余种经典图书,近半价发售。 开放为它创造了巨大的声量。就连对手都与它建立合作。比如,当当、亚马逊等各大图书自营平台纷纷入驻天猫。它已形成一个有3000多家民营书商、国内外50多家主流出版社等组成的生态体系。2010年新华书店旗下的文轩网络书店开设天猫旗舰店,彼时文轩电商规模仅600万,2016年已达20亿,年平均增速超过80%。而逻辑思维、单向街书店、理想国等独立书店的加入,也为网购用户带来差异化优质体验。 天猫图书总经理张炜说,今年将围绕品质化、多元化、生态化展开,让品牌通过大数据分层运营,实现人与图书精准匹配,同时满足消费者细分领域的需求,持续领跑线上图书市场。 安徽少儿出版社一位高管说,依托天猫大数据、旗舰店以及拥有忠实读者的线上分销商,出版社可有针对性地出版消费者喜欢的书,合理定价,然后通过多渠道销售,这是一个良性生态体系,而其他一些自营平台只卖热销书,靠压价销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