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互联网行当里,产品经理们带着各种光环以及白眼,还有改变世界的决心,早就把这个舞台挤得满满。然而在这一庞大的群体之中,却有着一些少数派,他们平时低调,低调得甚至连他们做出的产品,都很少拿出来向朋友们推荐和讲述。 我们把这群人,叫做商业产品经理,而与之对立的则是常见的用户产品经理。 这样划分,会有意无意地显得两者有些对立的意味,而在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两者的出发点或者目标也确实是对立的,这和过去网站先争取用户和流量,之后再考虑赚钱和盈利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现在 O2O 等模式日渐成熟,也让用户规模和盈利模式,不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需要在产品定义时明确统一。 出于历史原因和便于区分,我还是把他们叫做商业产品经理,因为他们从数量、能力模型、工作方法、内外届认知,到用武之地、后续发展路线上,和大家所熟知的用户产品经理,有较明显的区别。 如果互联网世界是个江湖,那么商业产品经理不是一个独立的门派,他们也分布在各个公司中,只不过修炼的路子不一样,就像逍遥派北冥神功和少林易筋经,都是高深的内功,没有谁高谁低,只不过路数不同,修炼到极致,都是顶尖高手。 本人恰好出身于商业产品这一路,所以也想借此文,让各位创业者、老板、HR 和猎头们,了解这个神秘却模糊的职位,避免大家出现明明知道这是很重要的职位,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该找什么样的、找到之后怎么去用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各位能在恰当的阶段,找到恰当的人,不浪费这些掌握着「屠龙之技」的人才。 商业产品经理有多少? 上面这句话,出自某年百度年会上,商业产品市场部的 csh 同学,他是一个外表看着像流氓,内心也十分流氓的 PM,但他是个真真正正的商业产品经理。他口中的「他们」,则是指百度众多的用户产品经理们。不过这段话最终因为团结的考虑,没有采用,如今 csh 在上海创业,努力实现着上面那句话的后半句。 当时百度商业产品市场部,仅是凤巢一条产品线,就有超过百名的商业 PM。所以把百度称为商业产品经理的「黄埔军校」,并不夸张。我在百度工作后的真切感受是,商业产品部门确实是一部高速运转、精密而复杂的机器,不见得每个 PM 都可以独当一面、力挽狂澜,但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分支里很深入。 虽然如今 BAT 的博弈中,百度正在拼命追赶,力图多元化自己的盈利模式,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百度也正是得益于竞价排名这套成熟,且有 Google 作为参考和竞争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其少林般的江湖地位。 无论后世被怎样黑,百度从骨子里还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不管是给用户提供的搜索服务,还是挣钱的方式,它追求的都是一套机制,越自动越减少人的干预就越好。在百度成立之初,它还委身在幕后,给 ChinaRen 的孙悟空搜索做技术支持时,竞价排名这套商业模式的雏形就已经融入它的血液之中,而那时百度还只是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而那时的大洋彼岸,后来如日中天的 Google 其实也才刚刚进行商业化,开始这套后来被誉为「印钞机」的商业模式的尝试。 不知道中美这两大搜索引擎巨头,当时有没有想到今天自己所建立帝国的庞大;也说不清楚这种根据用户多样化的搜索行为,去展示相关广告主信息的广告模式,是谁借鉴谁更多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百度还是 Google,都在靠自己的努力,去完善着这套高效的变现方法。 而一度被妖魔化的竞价排名机制,只是它处于一个利益链条之中,就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比如说反作弊,有个流传已久的传说,说百度雇了很多人,去自己点竞价排名的广告,因为广告是按点击付费,多点就能让广告主多花钱,百度就能挣更多的钱,而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还真的有人相信。稍微有脑子一点的生意人,就应该知道,只有让广告主的广告有用了,他们才能源源不断地花钱,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实际上百度是找了很多人,去研究怎么能识别和排除这种恶意点击对广告主造成的损失。这样的团队,就需要 PM(产品)和 RD(研发)的共同协作。 而此时的产品经理,不再是设计用户能看到的界面,需要的是设计规则和策略,去过滤或者补偿非正常点击带来的额外消费,在 RD 的实现过程中,去观察效果、调整阈值,在反反复复的尝试中,达到一个最优的动态过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