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篇《为什么ofo投广告,而摩拜却做公关?》的文章让吃瓜群众觉得原来摩拜更擅长做公关,而ofo只知道投广告,既忽视了摩拜的广告,又忽视了ofo的公关,简直让业内人士笑掉大牙。 比如文章中说用关键词比对,胡玮炜的数据结果比摩拜的数据更漂亮,而戴威的数据结果远不如他的ofo。因此作者判断:ofo更注重产品本身的信息传播,比如投广告。而摩拜更注重公关,比如CEO讲故事。 这个观点从论据到论证都让人觉得非常不专业和随意。 我随便举个例子。 这是马化腾和马云的百度指数对比图。
马云爸爸出现的多了吧?看看马云和阿里的对比。
还有很多其他的槽点我就不说了,比如文章说小黄车的“自传播”属性较弱,必须通过打广告的硬方法——拜托,库克刚去ofo参观,还骑了小黄车好不好。而且在社交媒体上,ofo小黄车经常有刷屏的热图出来,比如有“一技之长”的修车大爷,就是用户自己发了图结果刷爆全网。 虽然说那篇文章漏洞很多,但两家竞对公司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和比较还是很罕见的。那么,ofo和摩拜作为两个风口浪尖上的公司,我觉得有必要就两家单车公司的市场策略做一个详细、公正的梳理,以正视听。 先从公关风格说起。
ofo VS 摩拜:稳扎稳打和剑走偏锋 在摩拜之前,从来没有一家公司这么“敢说”。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是记者出身,向来热衷于搞个大新闻,因此摩拜的公关风格,从CEO老板的讲话,到公关策略,都带着一股浓浓的“大新闻”体和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 比如最令人诟病的《摩拜美女创始人胡玮玮: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这篇文章,胡玮玮没有像之前一样大谈特谈摩拜如何之好,然而直接采用迂回的战术,退后一部谈失败,谈公益,来博得大众的好感和同情,《孙子兵法》里说的很清楚,兵者,诡道也…稿子出来后,摩拜公关还在努力推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家创始人连带好一个项目的底气都没有。 但我身边一些创投圈的人私下表达了吐槽。投资人最不喜欢听的话就是“失败”,公开发表这种言论还大肆鼓吹,以后还有投资人敢投你吗? 现在,胡玮炜又跑出来宣称“公益和商业是可以兼得的”,试图弥补之前的公关事故。但“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印象如此强烈,摩拜这句话很难亡羊补牢。 再比如王晓峰之前在接受采访时那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为什么要别人投资,原因肯定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或者暂时没赚钱,然后我们需要风投让我们来赢得时间,等我哪天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我肯定不会再用你的钱了。我现在没找到,所以我需要一些人帮忙给我们赚来一些时间。”这句话,换做任何一个CEO,哪怕他内心是这么想的,恐怕也不会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包括在今年早些时候,摩拜宣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稍微有一点脑子的都知道这个数据有问题,我们知道做公关经常要突出和包装自己,但这种明显不实的公关只能消解自己的公信力。 我相信,以上这些绝不是CEO率性的言论,肯定是公关刻意为之,但问题是,10万+是有了,眼球也赚到了,然后呢? 摩拜的公关风格看上去眼花缭乱,新颖酷炫,但没有章法和内核,总是喜欢用一些一惊一乍的手法去博关注,但问题是高曝光高露出不等于公关做得好啊,有时候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当然,也有做的好的地方,比如运维人员比较少,但策划出“摩拜猎人”。虽然外界不知道靠用户的维护到底能不能代替全职运维人员。但给外界一种摩拜可以解决运维问题的印象。最近摩拜推出红包车,为了避免被人说为了跟ofo抢市场率先发起烧钱补贴,atv,也为了应对政府对运营人员的要求,企图消解政府的大棒。也许有可能奏效呢。概念确实提的不错。 在我看来,有争议的话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最适合两种公司来说,一种是创业公司需要博取关注同时又不伤及自身,一种是已经成功的公司有时候可以“任性”一下。摩拜既不是那种没资本的小公司,又不是已经成功的大公司,在整个行业都在大肆烧钱的现在,千万不要说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话。打个比方,摩拜创始人就算直接去骂ofo创始人,都比说自己“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带来的后果要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