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学本身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发明火车,但是却不知道火车该开向哪里。科学家无法做出道德判断。所以,基于人类的自信,人文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取伦理知识的公式: 知识=体验x敏感性 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主要有三个部分:知觉、情绪及想法。 敏感性包括两方面: 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直觉、情绪和想法; 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要保持对新体验的开放态度。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敏感性不能靠读书和演讲来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喝茶、品酒、审美概莫如此。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 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You Only Live Once. 科学和人文主义,就像太极的阴阳一样默契配合,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以及生命的意义和道德判断。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 虽然自由人文主义赢得了今天,但等到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彻底发挥潜力,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的概念,可能又会想燧石刀和录音带一样过时。以后,科技人文主义可能从根本上会颠覆自由人文主义。因为我们发现,客户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我们可以用科技来计算、设计或者击败他们的个人感觉。在不久的未来,人类的主观体验也成了可以设计的产品,就像能在超市买到的任何商品。 历史在前进,虽然现在还有数十亿人口虔诚信奉着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或者佛教,但对历史来说,数量的意义不大,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撮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从狩猎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每一次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变革,都是一小部分人推动和率先获益的。借助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为代表的科技力量,人类长生不死、永远幸福并化身为神的愿望将很有可能实现。 21世纪初的这场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是人类升级的最后一班车,错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上车的机会。 ———————————————————— 所谓的自由意志 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自由主义秩序的基础。科学越发达,我们越是发现,自由人文主义的基础,也是建立在一个虚构的概念之上的,人类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也找不到所谓的“意志”。 如果“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据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如此,黑猩猩、狗和鹦鹉也有自由意志。我们和所有的动物都有欲望,大部分时候,我们也都是依据自己的欲望在行事。可“欲望”是谁决定的?我们的“欲望”在微观层面,本身就是细胞和神经元的电化学反应,一个想法和一个行动都是一系列微小事件的连锁反应,而每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是前一个事件决定的。而追溯到源头的触发事件,可能是来自生物预设(对外界信号的刺激反应,看到骨头流口水)、随机或者两者的结合。生物预设和随机都不代表“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下一秒有什么样的想法,也不能预测今晚做什么样的梦,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和梦境,却实实在在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选择。
我们对“自由”的理解,背后有一套错误的逻辑。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是感受到欲望,再据以行事。看起来,我们所谓的“意志”,大部分时候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存在的。我们能否通过意志消除自己的欲望,能否通过某种训练让自己脑海中的所有想法都消失。又或者,一个自控力强的人可以抵御美食美女的诱惑,但能否抵其他的情感刺激?比如看到杀人的场面不恐惧,看到感人的画面不落泪?这些情绪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影响我们的投票。商业广告和总统大选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引导、诱导、误导”我们做出看起来“自由”的选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