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一种方式,前面已经说过知识产权的流量来自不易(商标因分散稍好些,但专利流量太集中),虽然打着免费的大旗但网到的流量在转化时又困难重重;对于第二种模式,跨界打劫既不可能通过跨度太大的行业来消化(比如想转化成游戏那马上就遇到一个“目标用户”不匹配的问题),也因流量太少而使得通过广告来兑现的路子几乎无计可施。 (4)标品与非标品 关于知识产权”非标准化“(非标品),从而制约了其互联网化的观点,之前已经有同行提出来过(例如《为何说互联网肯定会重构这个行业》)。观点的说法之一是知识产权是非标品所以要堆彻人的服务,无法大规模地复制从而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而边际成本趋于零。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作为非标品的知识产权(商标申请业务可以勉强归为标品,很难做出差异性,且现在已经做得很廉价了)除了上面说的一点还遇到一个更大的挑战,那就是:用户不懂。 海底捞也是非标品但动辄上小时的排队时间也抵挡不住食客们的热情,雕爷的河狸家也是非标品但在春节前后甚至能达到一天一万单。但与知识产权相比,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用户懂。用户用自己眼睛即可以判断出服务周不周到,做的指甲美不美。 不要以为用户不懂那意味着忽悠可以趁虚而入,事实是由于专业性太强,用户不懂所以导致那些“资深专家服务”、“质量管控”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也难以打动用户的心,从而也无法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形成口碑。在一个面临着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里,如果无法形成有效的口碑传播,那从勇敢吃螃蟹的早期用户到吃瓜观望的大众用户之间所出现的那道巨大的鸿沟,将注定难以被填平,而高大上的互联网路子也因此会走得异常艰难。 【互联网+知识产权创业的思考】 归根结底,如果知识产权从业者选择创业,其实并不建议直接选择从+互联网,尤其是看起来很美的知识产权电商入手。原因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条,那就是在短时间内,除非有相关行业的合伙人,否则要靠自己的摸索去获得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认知(再次强调不是做个网站),显然是挑战不小的事。 【事务所的三道槛】 抛开知识产权跨界创业(比如盛传某前同事弃笔从商后淘宝店批发货仓已经有篮球场大了)不说,知识产权创业最稳妥也最直接的方式,是创立一家代理事务所。 从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出现开始,代理事务所也就出现了。这个利好消息想告诉你的是,这是一个稳妥的,让人能活下来的,传统但是有效的,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它是需求不需要验证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传统代理所面向的市场是真实存在的。 不要以为“市场是真实存在的”是一句废话,如果让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需求是不存在的”,你知道代价是什么吗?可惜道理虽简单,却还是有一个个的项目走在了这条道上,比如各类让用户自己写专利的网站,就臆测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需求并注定到最后草草收场,我们在上面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1)比较优势与流量 在创业的开始,我曾跟很多行业的资深人士有过很多交谈。有的说创业要做高端一点的业务,否则会做得很辛苦;有的说知识产权创业要专注伺服好一两家中大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案件稳定的前提下迅速扩张。这些建议都谆谆善诱,积极向上,引人深思,但也却是典型地从结果导原因的论断,结论未必是错的,但思考模式却未必正确。实际上,创业哪由你有那么多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迈出创业这一步,都是基于过去经历、积累、认识和当下的路径选择,这也正是华为出来的多半会选择做国外案,富士康出来的多半选择了做国内申请,腾讯出来的多半选择了尝试互联网,审协出来的多半选择做无效分析,跑业务的多半选择了做黑代理的重要原因(只是概率分析,不带褒贬之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