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来说,3·15对于 AI 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对产业的完善和发展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后能更多地宣传有哪些活体认证技术可以被使用,就可以让用户更放心地使用相关的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是跟风还是有益的模仿? 中国 AI 原创性较少是正常现象吗? 实际上,本次论坛的讨论 3·15 晚会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响,还是从关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原创性的讨论引发开的。正如前面所说,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飞跃老师指出,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中国AI 领域都存在着跟风的现象。王飞跃老师说:“咱们现在论文确实是多,但是是在全世界的后面。大家可以喊概念,比谁喊的概念多。哪个概念能有内容?一定要靠实践,产生实际的效果,那才算。” 对这个问题,颜水成则认为:“我觉得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模仿是早期发展的时候一个起步的很好的方法。如果要做非常原创性的研究的话,我觉得以前在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有它的难度,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企业还比较小。比如像微软,像谷歌,也不能说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人力就专注在研发方面,都是当它的业务成熟到一定阶段了,有足够的利润在这个地方,才可以思考除当前已有的业务之外,在未来的5年或者10年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技术是业务所需要的。所以说像微软当发展很好之后,比尔盖茨在中国北京设立了研究院,后来改名叫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也是当它的搜索业务和它的广告能够支撑整个公司了,再思考别的方向。 中国到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已经有不少公司有财力和实力,在当前业务的基础上有足够的资金,去设立像微软亚洲研究院这种机构,去瞄准未来5年或者10年我们所需要的技术。所以说在我看来,我觉得在中国,在接下来这些年,这种在已壮大的公司里面去做基础研究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成熟,而且可以期待当这些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么这些公司里面的产品形态的原创性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可以期待的。” 张代君对这一话题的看法是:“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TOP2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无论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对比历史上IT、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时期两国的综合距离,现在的人工智能是中国和美国距离最近的时候。虽然大家觉得目前还不够,但这是一个持续的基础理论发展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AI 有这样的一个一起起跑的机会。” 就这一问题,杨静也提问了2009年、2016年两获 CVPR最佳论文奖的孙剑,孙剑说:“不是没有创新,而是数量少。Face++是一家以做人脸识别为出发点的公司,既有技术,又是和商业非常好的结合,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是非常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并不是从哪里抄来的,也没有这样的商业模式。人脸识别技术很久了,真正把这样的商业背景和应用能够运用到今天大的环境下,能够给上亿人提供刷脸的机会,能够在上亿级的人脸数据库做搜索,这个是创新,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太自傲。看到原创的东西数量较少,也很正常。我们国家还在赶超发达国家阶段,必然是这样的现状,大师培养要好多年。” 能落地的AI才是真爱(AI) “感知”将成为业务爆发点 抓住关键环节构建良好生态圈 让技术提供价值,让产业落地引爆AI 原力,成为在场嘉宾的共识。 主持人杨静向张代君院长提问道:“2017年中国在 AI 3600行、AI+ 的过程中有很多爆发点,您预测以移动手机厂商或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世界性企业来看,中国的爆发点在哪儿,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2017 年到底有可能落地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