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些中餐馆名字不按套路出牌:位于伦敦的东北菜馆“老地方”(Old Place)寓意重逢,是朋友聚餐首选;巴黎的兰州拉面馆“活着的面条”(Les Pates Vivantes)朝气蓬勃,在阴雨天气里享用一口热腾腾的面,暖胃又暖心。 但更多数海外中餐馆还是保守地以“三酒”(酒楼、酒家、酒店)做结尾词,或 “轩”“村”“阁”为收尾字。在伦敦的中国城,皇龙轩(Royal Dragon)、梅花村(Plum Valley)和湾仔阁(Wan Chai Corner)之类的招牌比比皆是。 除了动物和颜色的命名方式,套用中国地名也顺理成章——这就是为什么特里林会吐槽“你们的省份还有完没完”。伦敦的九龙酒楼(Kowloon Restaurant)、巴黎的北京食堂(Le Bistrot De Pekin)和台北厨房(Taipei Gourmet),还有马德里的四川饭店(Restaurante de Sichuan),都具有明确的地方菜定位。 伦敦的中餐厅。 在中英双语对照的招牌上,有些中餐馆的意译名既有中国韵味又不落俗套。伦敦点心餐厅Shanghai Blues取名为“浦点”,隐约间仿佛透着黄浦江被淅淅沥沥小雨淋湿的味道。悉尼云南米线馆Two Sticks译作“金汤玉线”,想象一锅由老鸡和猪骨熬制的汤,浮着一层淡金色的油脂,配上白玉色的云南干浆米线,可不就是名副其实的金汤玉线? 大多数餐馆名字的循规蹈矩并非仅出现在中餐馆。珍妮弗·李认为:“这样的状况(取名雷同),其他亚洲料理乃至欧洲菜也一样,都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语句或词语。” 比如,属于日本餐馆的Sushi(寿司)、印度餐馆的Curry(咖喱)、越南餐馆的Pho(檬粉)、韩国餐馆的Kimchee(泡菜),等等,都成为了在世界各地可见的餐馆名,被反复使用。 伦敦连锁寿司店 Yo!Sushi、得到鸟叔追捧的韩国料理Kimchee、悉尼的韩料Dae Jang Kum(大长今),虽然在取名上有些“王刚”“刘芳”或David、Mary的即视感,但坐定饱腹之后,还是会收获一种在异国他乡遇故知的熟悉、满足、亲切、幸福之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