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几部电影都专门涉及儒家思想主题。他最早的三部电影——《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注定会是一个借助常见主题而致力于东西辩证法的三部曲。在所有这三部电影中,都有一个传统的、遵奉儒家思想的父亲,在努力维持和用现代西方价值观来定义自身的孩子们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礼”(礼仪、习俗)与美国的“礼”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孩子们试图脱离父亲,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违抗“孝”(孝顺)的风险。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和李安电影两者的又一核心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持一种生态中心哲学,本真的自我培养可以通过遵循自然之道来实现。“道”这个词既指自然世界的道路,也指终极现实的无差别本质。自然是一个动态的、互相依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特殊事物只不过是总在变化的、整体的昙花一现。“德”是某些事物的功能或德行,它指的是“道”作为世间的个体事物所采取的特殊形式。事物依照两种力量来展现:消极、阴暗和具有破坏性的“阴”,以及积极、明亮和富于创造性的“阳”。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为”,其意为不扰不争。〔17〕一个人不应该对抗自然界的力量,而应当使自己与它的种种事件达于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培养柔顺之性(“柔”),竹子即是这种柔顺之性的集中体现,它即使是在弯曲时也保持了韧性与弹性。道家思想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武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柔”这个字在日语中发音为jū,是由柔道和柔术(它们教导武士要顺应对手的力量,以摔倒他或使之屈服)构成之武术的基础部分。《推手》 在《推手》中,朱师傅是一位退休的太极拳〔18〕师傅,他搬到纽约,与儿子晓生(Alex)、儿媳玛莎(Martha)和孙子杰里米(Jeremy)一起生活。老朱的传统儒家气质与儿子一家的现代西方价值观格格不入。老朱的出现使得玛莎无法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这打扰了她自己对本真性的探求。晓生感到自己被朝着两个方向拉扯:一方面,他自认为是个当代西方个体;而另一方面,他又被自己对遵奉儒家思想的父亲的孝顺之情所促动。在太极拳的推手操练中,人们要学会以柔克刚,老朱就必须做到这一点才能生存下去,并在自己的新家庭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道家思想的适应性质一定会调和传统的儒家思想价值观,从而帮助人们动态地适应现代世界。 《推手》剧照 《喜宴》剧照《喜宴》讲的是高伟同(Wai-TungGao)的故事,他与赛门(Simon)有着幸福的同性关系,却又感到来自传统中国家庭让他娶妻生子的压力。伟同的中国租客葳葳需要绿卡,于是她同意嫁给伟同来安慰他的父母。电影的冲突来自伟同想与赛门同枕共眠的渴望和他对儒家思想价值观所提倡的孝顺遵从之间的张力。电影的第一部分利用情境的荒诞性而取得了一种喜剧效果,但在婚宴之后,则更加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葳葳引诱了她醉酒的丈夫,有了身孕。伟同与两者关系的欺骗本质导致了他与赛门、葳葳和他母亲的争执。最终,伟同的父亲告诉赛门,他对他们间的关系心知肚明,并给了那个年轻人一个红包,这标志着他认可了他们的关系。〔19〕电影的结局是家人间的和解:伟同和赛门都同意当葳葳孩子的父亲,伟同的父母同意支持他们之间非同寻常的恋爱关系。像《推手》一样,该片呈现了面对传统儒家思想价值观与对个体自由渴望间相互抵触的利害关系时,人们为本真性而付出的努力。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强调礼仪规矩这样的社会德行,而道家思想则是一种自然主义哲学,支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詹姆斯·麦克雷(JamesMcRae)在本书的《克己——〈卧虎藏龙〉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与自由之代价》一章中对这些主题作了详细的讨论。李安电影通常表现的都是这样一些主人公:他们被迫调和自己的天生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地培养自我。道家的无为主题在那些讲述武侠故事的电影中尤其突出,如《推手》和《卧虎藏龙》。麦克雷的这一章还探讨了儒道主题间的张力。尽管主人公们只有通过打破已有社会规范的束缚才能获得本真性,但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代价则使故事的悲剧性因素得以推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